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134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1(2019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2(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3(2019肇庆一模)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

2、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A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B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4(2019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5(2019洛阳一模)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

3、,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D政府推行以土地税为主的赋税政策6(2019重庆联考)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7(2019重庆月考)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这种南北差异表明()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 B

4、北方重本南方重末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 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8(2019衡水模拟)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9(2019呼和浩特调研)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铁

5、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10(2019湖南十校联考)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11(2019安徽五校联考)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全部出口品中,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绝大比例,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只占很小比例。与出口商品相比,进口商品的总体加工程度低。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化程度高于西方 B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C官营手工业

6、日渐没落 D“海禁”阻碍了内外交流12(2019太原二模)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7、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

8、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时间人口数时间人口数西周、春秋中后期2000万唐代安史之乱前8000万战国中期3200万五代十国时期3000万西汉初年1500万两宋时期10000万西汉末年6000万元朝6000万东汉初年3000万明朝中期16000万东汉后期6000万清朝初年9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3000万清乾隆年间20000万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参考答案1B。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2C。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C项正确。3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400

9、年到1800年间”可知,此时处于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仍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中“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可知,当时中国的农耕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项正确。4B。从材料中卖出多余的粮食可以满足妇女养蚕和农户购买农具的需要可知,小农经济需要从市场购买必需用品,故小农经济离不开市场调节,B项正确。5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C项正确。6D。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

10、献,与材料中“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相符,D项正确。7D。根据材料中的“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可知,南方赋予了刺绣更多的文化气息,表明文化中心南移完成,D项正确。8D。在田庄制度之下,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D项正确。9C。根据题目中“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C项正确。10B。据材料我们可以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11B。结合材料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

11、品加工程度的比较,得出出口商品加工程度高于进口商品加工程度的结论,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12B。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B项正确。13(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14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