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20601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机管理)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重危机下的全球人才发展讨论嘉宾:鲍勃霍克先生:澳大利亚前总理刘 延国先生: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北京大学环境基金会荣誉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伊奥尼斯约翰约安诺斯先生:希腊经济竞争力及航运部秘书长郁 慕明先生:台湾新党主席柯 必杰先生:英特尔中国大连总经理主持人 芮成钢:首先我想把问题提给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从联合国的视野看全球人才的发展,您觉得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什么?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们还应该做哪些努力?莫里斯斯特朗:非常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我来到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我也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深圳,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在过去很多年,中国都在不断地出口

2、人才,现在这些人才都回流了,甚至很多国外的人才也来到中国。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对此所做的努力,不仅因为外国专家有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这样实现了双赢。中外专家在一起,可以产生更多的成果,而单独一方是不可能取得的。我很多年之前就来过中国,并和中国有紧密的联系,我也非常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并和美国、韩国进行过比较。中国领导对于科技发展非常重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用科学来指引发展。中国政府需要付出努力实现承诺,给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我们在全球占有优势的关键所在,是影响中国未来和世界未来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目前也必须重视知识,重视与外国专家的

3、合作和发展。主持人 芮成钢:接下来我想把这个问题提给郁先生。郁先生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颇有心得,目前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散去,环境危机又紧迫袭来,我们面临双重危机。我想请问您的是,在“双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怎么理解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储备,以及人才的挑战?郁慕明先生:其实人才的交流在过去就已经进行,只是人才的定义、人才的领域和人才的范围有变化。这样的一个交流会,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办了很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要每年不断地来讨论人才交流与合作呢?因为我们需要新的经济持续、新的合作思维。比如说从食品行业来看。试问:“台湾过去的企业在大陆最成功的产业是哪个产业?”大家可能都会认为是台湾的电子产业、半导

4、体,可实际上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真正最成功的,还是传统产业,即食品工业。台湾的“旺旺”、“统一”、“康师傅”、“徐福记”,在台湾食品领域发展得并不容易,但改革开放以后,它们以一个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方式来到大陆,便如鱼得水。这是给大家一个思路。因为半导体产业在两岸之间还是有所限制的,但传统产业上没有,而企业家用新的模式管理、生产时,就得到了一个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换言之,在未来两岸人才交流上,高科技人才、软件人才这一类的创业人才,在政策、结构、制度上要更开放。当人才交流从领域、层次发展到面对全球所遇到的双重危机时,国际性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再比如从农业来看,大家知道台湾的农业发展是很好的,但传统

5、的是从单独到合作的农家生产,这和目前台湾讲究经济、休闲农业不同,后者已经从关注生产的层次上升到了关注生活的层次。可是当面临到气候以及金融危机时,台湾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生存层面。当土地被污染、气候变异,农业发展必须考虑科学性、立体化、生态化。包括利用太阳能,配合自然现象、电子工程所做的研发等。台湾现在讲究智慧型的住宅,就是利用新的科技,符合生态的要求,建造从一个家,一个大楼到整个社区的智慧型住宅。我们现在所谓的国际人才交流,用意也是要找到多种思路顺应变化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深圳基本是一个改革开放之窗,正如张德江副总理所提到的,我们看看前天深圳市“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

6、”,深圳得到的是“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奖,知识城市,不仅是知识的交换,更需要智慧的运用。祝福大会成功,祝各位健康愉快!谢谢。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郁先生。接下来我们把话筒交给来自希腊的朋友,伊奥尼斯约翰约安诺斯教授是希腊原海运部秘书长,现在希腊海运部改名为经济竞争力和海运部,请他为我们解释一下希腊部委的名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动?并且就这个领域谈谈怎么样通过制度的安排进一步地去释放竞争力?伊奥尼斯约翰约安诺斯:在地域方面,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我们是很小的国家;但是从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而言,我们自古就在海运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在罗马时期,我们就有了互通性。目前,我们在希腊建立了

7、一个新的政府,也将会有新的领导人上台,新届领导提出来的想法,就是要减少部门,进行更好的集中化管理,获得规模化的经济发展。这也对中希两国的海运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海运/海事方面,中希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海运产业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并且推动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但现在海运业自身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当然,说是挑战,也可以说是改变专业知识、加强合作的良好机遇。在此与大家分享几个重要挑战和机遇,包括促进高素质的航运业、将海事风险降低到最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航运业的素质方面,全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过还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包括对人才(含实际的

8、操作及监管人员)培训、以及提高管理素质。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做了调研,结论是需要鼓励人们加入海运事业,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通过人员、技术的沟通和交流来提高产业效率。关于风险性的问题,跨国性的行业、专业知识交流和拓宽市场也是必要的,以便减少行业的风险。还有其他的一些领域,如在中国和希腊之间,除行业协会、造船行业方面,合作还有很大潜力。在商业方面,还有海盗问题,这也是需要各国海运加强合作、加强船舰人员的培训,以减少海盗的威胁。而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等活动,是已做的和环境相关的工作。但是技术上仍有巨大问题,比如减少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此各国还存在争议,因此让更多的监管人员了解相关领域和知识

9、,各国加强合作,将会帮助这个产业健康发展,减少对气候和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合作要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之下进行,如国际海事公约,这是在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提倡大家要推广共识,从而加强海事安全。谢谢大家!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伊奥尼斯约翰约安诺斯教授。我旁边坐的这位柯必杰先生,来自英特尔,是来自私有部门的一位代表。我想他的第一要务,是要保证盈利,当然也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他从私有部门的角度,对人才创造价值的理解又是如何呢? 柯必杰先生:非常荣幸能够同各位嘉宾一道参加这次论坛。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英特尔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来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有很大的责任要帮助整个社会来

10、发展全球人才。其实这一个过程我们很早就开始了,当小孩子们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和很多中国的教师一起合作,教他们如何在教室里运用高端的电脑设备。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用这些技术,并开发自己的技能。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培训,让他们在未来成为英特尔,或者其他高科技产业的有用雇员。所以,我们要紧密地同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同时,必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感。对于后者,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安全控制方面,我们非常透明化,比如我们在大连的分公司,就运用了所有最新的技术管理化学排放物,以此保证工厂和周边社区的安全。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同当地社区合作,要让当地社区居民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

11、也让英特尔变得透明,给当地的社区足够的信息,解释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公司在当地更好发展。我们从美国和爱尔兰带来了很多员工来创建大连分公司,专家小组同中国本地的工作者、雇员都合作得很好。不同的文化、工作理念之间的交流,也让英特尔的文化变得更加多样性。英特尔工作的员工,也会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我认为,一个跨国公司有责任帮助人们建立起全世界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员工受益,公司、所在的社区也能够受益,公司也因此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柯必杰先生。在此我给台上的各位嘉宾再提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作为我们共同思考的话题:经济活动就像一场球赛,关键

12、是这个球赛的规则要好,有一个很好的裁判,所有踢球的运动员们都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释放自己的能力,把这个球赛踢好。按照这样一个理论,对于人才而言,我们需要好的制度,让人才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但不管是人才流动、培养,输出、输入,都可能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是怎么突破?问题在哪里?如何面对?首先我想把问题交给鲍勃霍克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鲍勃霍克先生在当澳大利亚总理的时候,曾经对于中国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给予了很大支持。现在您怎么看澳大利亚现任政府的人才战略,特别跟中国之间的人才交流战略?中澳以及中西之间的人才交流,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实现更好地互惠共赢?鲍勃霍克:中澳两国人才之间

13、的合作是比较多的,我们有很多的出口资源,比如说铁矿石、石油资源,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我们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初级、小学、大学,以及技术学校等级和系统,每一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入市场,在这些学生团体当中,中国的留学生占了25%.我们看到很多海外学生来到澳大利亚求学,当然有很多学生是来自深圳的,我们还看到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同样重要的就是应用科学方面的合作。在澳大利亚有一所CSRRO工业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科学科研机构,我认为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展开更多的合作。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接下来想问一下莫里斯斯特朗先生,联合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机构,对于求职的人来

14、说,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有很多人想去国际组织合作,没有足够的渠道,从这个细节来看,国际人才的流动还是有一些瓶颈和障碍。那么,以您在联合国工作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您觉得还有哪些障碍是需要清除的?莫里斯斯特朗:我在联合国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企业界的人士来联合国承担任何工作,我并不是站在一个官方人员来讲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是缺少许多成员国的支持的,尤其是建立联合国的这些国家,我们得到的支持非常少。在我看来,首先,联合国本身是一个外国专家集聚的地方,是交流国内以及国外资源的良好场所。同时,在这样的场合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其他专家经验进行交流,这个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其次,我们

15、还要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的问题来自同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对现有经济体制规划的不足。目前我们无法解决气候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整个的经济体制下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应该说,就目前而言,对于气候问题,主要的发达国家并不愿意做出有益的改变,承担他们应有的责任,这是目前的主要障碍。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郁先生,刚才您也谈到两岸之间的人才交流问题,您觉得两岸人才交流方面,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有更多的突破?郁慕明先生:两岸的人才在交流方面,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因而更有优势。台湾在创意方面有值得大陆付诸应用的,比如教育方面,在台湾这笔资金不是单独的投资,而是必须要有合资。据我多年的经验,两岸人才的交流、合作,有时候会因制度上的限制,引发法律纠纷。所以,我觉得制度上应该越来越开放,排除限制,真正给予一些人才流动的优势。主持人 芮成钢:谢谢郁先生。我们也相信两岸之间的人才交流肯定会越来越好。关于大陆内部人才的流动,想听听刘先生的观点。我是1999年大学毕业,那个时候要留在北京工作,就要有留京指标。我有很多同学本身非常优秀,但就是因为缺少一个指标,最后没有办法留在北京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怎样做一些制度上的改进或突破,以利于我们自己的人才流动,包括到国外去读书等等?刘延国先生:这个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