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

上传人:路** 文档编号:12720039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项目统整微课程构建以“桥”项目统整课程设计和实施为例摘要: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课程改革走向了整合化的趋势。但是现实当下的课程陷入了学科各自为政,剥离儿童生活,脱离社会经验等困境。基于对现状的审视,对课程整合愿景的呼应。笔者所在团队以小班化教学为基础,选准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微观式的课程整合,即整合视阈下的项目统整课程构建。统整阅读、习作、美术、科学等多门学科跨界融通,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桥”的项目学习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关键词:项目统整跨界小班化核心素养一、现实困境:审视课程的现状圈定发展软肋目前,学校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分科课

2、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自身严密的逻辑顺序,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这样独自行走的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一)囿于学科,联系割裂分科课程中各学科彼此独立,各自向纵深发展,割裂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分科学习的信息以零散的状态出现,因而造成了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学科知识,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科间融合后所具备的各类综合信息无法获取,信息单一、狭窄,从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实际运用。(二)拘于知识,生活剥裂分科课程注重的是学科和学科知识,忽视了教育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致使教育成了一种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抽象活动,使学校的课程与学生即将面对的生

3、活没有关联,学生跨出校门之后,无法立即将所学知识纯熟自如地加以运用,无法在生活和工作情境中加以运用。(三)限于校园,资源断裂现行的分科教学中,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是教材、教参,教师对资源的利用局限于纸上功夫,局限于校园方寸。长期以来对教材的拘泥、对知识的信奉,造成了对周边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漠视。造成的结果是校内有限而单薄的资源无法满足课程学习的需求,而校园众多优质的资源却大量闲置,成为墙外的那一枝红杏,无缘进入课程的界域。其实,在我们的周边“隐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社区资源,如我们身边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如能将这些社区资源、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学校课

4、程的支持者,将极大拓宽和充实课程的实施路径。二、愿景呼唤:基于核心素养谋求课程整合面对这样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通过整合的意义,呼唤课程整合时代的到来。(一)从“知识核心”走向“素养核心”需要整合的课程2014年3月,教育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指出“教育部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北师大褚宏启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目前培养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即通过课程的改革来

5、推动素养的提高”。(二)从“单一他主”走向“多元共生”需要整合的课程分科课程的学习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母体,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首先需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三)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需要整合的课程学校围墙为标志的学校分科课程,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6、“教师为中心”,形成了静态而封闭的教育场所,生生割裂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关系。但是真实的学习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需要解除课程整合的力量,把基于生活地课程资源引入,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融入生活,主动参与实践,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在深化课程改革,国家要求、时代呼唤、学生期盼、未来需要的大背景之下,笔者所在团队尝试探索课程的整合,在目前尝试的初级阶段,尚不能进行宏观、全面、整体化的“高大全”式的课程整合,而是选准突破口、切入点,进行校内微观式的课程整合,即整合视阈下的项目统整课程构建。三、教研协同:从任务的驱动走向主动的探索以构建项目统整课程为任务

7、驱动,笔者所在学校组建了跨学科教研团队,圆桌研讨确定作战方略。(一)项目统整,学科跨界在团队组建之后,团队成员首先就统整的项目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确定了统整的项目微课程桥。然后围绕“桥”统整项目,确定整合的学科。基于学科特点和各学科在此统整项目中的定位、任务设计了方案。不同学科围绕着项目的开展分头设计又统筹调整,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着同一项目形成不同分工,完成不同任务又紧密联系。(二)整体设计,科际联动选定主题后,各科教师开展研讨,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学科属性特点等制定项目统整课程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分项设计不同学科需要完成的任务,并就达成此目标设计分科教学实施方案。(三)协同教学,融合共

8、生项目统整课程把相关科目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这种研修关系除了体现在共同研讨确定主题、设计实施方案,还表现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协同上。虽然在课堂教学上基本保持了分科教学的格式,但是结成项目统整课程群的老师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的每一项活动中,或指导学生,或和学生一起研究,或帮助其他教师进行操作。每当一项分科教学完成,团队教师及时总结梳理,并调整下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案。“桥”项目统整微课程把各科教师紧紧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协作共同体,实现了跨学科的整合。教师在跨学科协同教研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对课程的理解,也发展了个人的专业成长。四、跨界融整:从知识的盛宴走向素养的摇篮统整项

9、目课程,就是将知识置身在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应用,因此我们要考虑,人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与所学知识发生互动的,与所学的知识发生互动,互动链接才能记的住。(一)学科跨界,软化壁垒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内各要去发挥最大效益。为此,笔者所在团队把项目学习中的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以来加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桥”。1.信息:世界著名的桥信息学科的学习聚焦于欣赏世界各地的桥,素养目标:通过线上学习,学习和运用搜索功能。学习中,学生学习利用搜索功能认识和欣赏世界各地著名的桥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ppt形象直

10、观地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桥。2.数学:对称图形的桥数学学科的学习聚焦于桥的轴对称学习,素养目标:以桥为载体学习轴对称。数学学科的学习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和桥的学习完美结合起来,利用桥的对称性学习轴对称的概念。从欣赏各式各样的桥发现共同点都是对称图形,到寻找建立对称的概念,到寻找桥中的对称轴,到判断抽象图形是否对称,画出对称轴,数出对称轴,以“桥”为载体步步深入,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全面而系统的建构。2.科学:用纸造成的桥科学学科的学习聚焦于认识各种各样的桥,素养目标:了解不同结构桥的承重特点,尝试用纸造一座桥。学习通过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中了解桥的不同结构及其承重的特点,如拱桥、平行桥、索

11、桥、斜拉桥各自的受力构件和承受力大小等。第二课时的教学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运用,设计和制作一座纸桥,期间学生需要思考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小组合作完成一座纸桥的设计、制作,介绍设计的原理,并通过比赛检验设计、制作的成果,评比出美观奖、承重奖等奖项。3.阅读:各种形态的桥阅读是底层支持,笔者将群文阅读作为课程的支持。在桥项目统整课程实施之初,以教材中的赵州桥一篇带多篇,为学生提供十几篇、二十几篇有关桥的文章,科学的、美术的、人文的、历史的等。摒弃了传统课堂字斟句酌的琐碎分析,从大语文、大阅读的视角出发,以“桥”为聚点,大量阅读关于桥的文章

12、,对桥多角度的认识,实现从有形之桥到无形之桥的跨越。4.习作:畅想未来的桥习作课的学习聚焦于科学小品文创作,抒写未来的桥。素养目标:展开合理想象,流畅表达关于“未来的桥”的想法。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以内容和想法两个方面进行思维建构。在内容上从“现实的不足引发对未来桥的改良,叙述未来的桥的功能、样子让大家认识自己心中未来的桥”,在写法上学习“以梦写实、假设情境、自我设计、科学幻想” 等方法进行创作。学生的思维得到激荡,写法得到指导,创作出一篇篇关于“桥”的佳作“通往太空的桥”,“自动测酒驾的桥”、“音乐桥”、“看不见的桥”5.美术:描绘心中的桥美术学科的学习聚焦于以绘画手段

13、描绘桥,素养目标:以造型、构图、线条、色彩等手法表现想象中的桥。在此,将写作和绘画结合起来,形成“童话.童画”课,将习作中描写的未来的桥,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结合美术学科的属性,制定教学目标:构思有创意,色彩有层次,构图有规划等。在跨学科的教学中,以“桥”的项目学习为统整,采用多学科教师跨学科协同设计、项目统整教学的形式。整合了语文(阅读与习作)、数学、信息、科学、美术等学科,并选择了读、查、做、画等多种教学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贯通的体系,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应。虽然教学基本上保留了分科教学的格式,但是通过项目的统整,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辐射、整合,所以

14、对学生而言不仅在学知识,也在体味情感,品味生活。(二)生活融通,突破限制在“桥”项目统整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所在团队注重关照生活世界,注重生活资源的教育意义,让项目学习贴近学生真是的生活体验。如何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整合到项目学习中,以实现课程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家乡的桥”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研学之旅。在研学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拟定了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开展研学之旅桥的名片反馈。在研学之旅中,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兴致勃勃地走进家乡的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项目学习整合起来,通过实地研究、邻里采访、遍查文献等方式对桥、对家长增进了了解,同时也提高了研究学习、实践学习、运用多种方

15、式学习的能力。在研学之旅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但是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担起参与者、指导者的责任,并通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的引导、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教学调控。五、交融评价:从苍白的装点走向多维的互动笔者所在团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用知识改变人的状态。“桥”项目统整课程的构建,不只是改变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分科课程弊端,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动笔,学习与“桥”相关的知识,更是以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非常注重课程实施的多元化评价,并强调加强课程的后续设计。笔者在实践中对评价方式进行了重构,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生命整体的发展。(一)从单

16、向评价向多维评价转变在分科课程中教师是评价的绝对的主体,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项目统整课程中,笔者所在团队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评与互评,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还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采取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1.同伴点赞同伴是儿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一种重要资源,学生满怀着童心参与进,畅所欲言、相互评改。点评可能只有三言两语,或赞赏,或提出建议,对作者本人而言获得了来自朋友的正能量激励。学生掌握了评价权,也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2.个性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上的自我反思过程,它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