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19919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通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通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通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通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通史整理自网络一、先秦1.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8.天文、医学和诗经。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

2、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二、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

3、、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三、隋唐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

4、,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8.长安和扬州。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

5、思邈和唐本草。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四、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

6、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五、明清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

7、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六、中国近代现代史自1840年到2000

8、年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一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年是:(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

9、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1919-1921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

10、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

11、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赢得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理论)走向富强。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阶段)。(1)1949-1956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

12、色。1953-19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1966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说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文革。(3)1966-1976年的文革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的内容。(4)197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

13、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

14、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

15、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甲午战后列强投资;清政府放宽限制;维新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