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19880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

2、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

3、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

4、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选

5、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B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人I田i中。C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冈此要追逐事物内在之真,包括真理、真性、真情。D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中国文人画创作始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巾国文

6、人画之一脉。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作者在论证文人I田-的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D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

7、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止能量。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巾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巾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铜茶壶黄孝纪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

8、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镶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把铜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亲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茶壶,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荼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膛口的火子上煨着。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

9、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手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当然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时,一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的生计,自兹而始。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痛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了,也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自己的病一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

10、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喝。每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们打招呼:“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浓茶。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要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每年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的良药,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交从田间地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菊花茶,每年秋冬

11、,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水,金黄透亮,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梁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品,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暖了乡音。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饭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

12、也是用滚茶冲洗一番,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才能缓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铜茶壶”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借此表现母亲的种种美好品质。B文章以“铜茶壶”为题旨在告诉读者,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事,从而显示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平易通俗、

13、俗巾有雅,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感受到作品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文人气息。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功能所在。5根据文巾内容,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两?(6分)6从文巾,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85年

14、,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同志“八一勋章”。2018年3月27日,程开甲院士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百度百科程开甲)材料二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

15、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院士程开甲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今年4月,解放军报介绍程开甲事迹。军报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

16、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摘编白澎湃新闻101岁“中同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逝世)材料三总有一些人,让你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英雄!一生为国铸核盾,见证百年中国荣辱。从抱着“科学救国”思想,一腔热血出国求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坚定回国,到把生命奉献在西北大漠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和才智,再到晚年孜孜不倦,继续埋头科研工作程开甲用“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何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