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719566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设计研究报告(中施企协)(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研究中建二局(沪)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陈新奎”QC小组一、工程概况 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由南京万晖置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上坊镇东麒路,总建筑面积约100万m2,主要分为住宅及配套工程两个大的分项。其中住宅部位为高层建筑,层高为1626层,社区配套工程为16层。住宅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主体结构采用模板木方支撑定型钢筋混凝土体系,一、二次结构接合部位的线管预留出接头。本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为南京市建筑工程“金陵杯”,江苏省“扬子杯”, 争创“鲁班奖”。二、QC小组简介1、QC小组简介一览表 表2-1小组名称中建二局(沪)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陈新奎”QC小组小

2、组注册编号CSCEC-2B-SH-2011009课题名称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研究课题编号2012-08活动日期2012年02月2012年11月课题类型创新型历年奖项2012年QC课题新型PVC排水直埋管件在住宅工程中的研究获得QC成果全国二等奖;质量管理小组被评为2012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制表: 孙群 复核: 陈新奎 日期:2012.11.102、QC小组基本情况登记表 表2-2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岗位职称学历分工TQC培训时间1陈新奎男35执行经理高级工程师本科组长均超过48学时2匡家祥男45生产经理工程师 专科组员3聂礼男30施工员技术员中专组员4邓清洪男39施工员技术员高中组员5

3、孙群男25施工员助理工程师本科组员6陈广军男42施工员施工员高中组员7李永杰男25质检员质检员 本科组员8王建江男41技术员工程师大专组员9马剑男28质检员质检员 本科组员制表: 孙群 复核: 陈新奎 日期: 2012.11.103、小组活动记录表 表2-3序号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次数出勤率12012.022012.05收集资料、技术咨询290%22012.032012.06分析、讨论、制定措施和对策590%32012.042012.10实施阶段396%42012.102012.11总结成果2100%制表: 孙群 复核: 聂礼 日期: 2012.11.10三、选择课题及选题理由传统的水电预埋工艺,

4、穿梁底的线管采用模板上电钻开孔定位的方式(见图3-1),线管直接插入孔内。机械开孔直接导致模板破坏,缩减模板使用周期;开孔过程在模板上尤其是梁底产生大量锯末、木屑,难以清理干净,混凝土成型后易产生蜂窝、麻面、痂皮等质量缺陷。过程中错位、废弃的管孔处若不及时进行封堵,会产生漏浆现象,严重影响该部位混凝土成型的观感质量,且造成地坪污染,难以进行清理。 传统梁底开孔预埋线管工艺 图 3-1小组成员对项目前期施工的10-01栋7、8、9三个楼层线管穿梁造成的梁底线管接头处蜂窝、麻面等数量进行了统计,(详见表3-1) 线管穿梁处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数量统计表 表3-1楼层楼栋 7层8层9层合计缺陷数总计

5、测量穿梁数线管穿梁处混凝土质量合格率10-01栋15根/层18根/层13根/层46根162根72%制表人: 孙群 复核: 陈广军 日期: 2012.11.10 随着社会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合理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每个施工企业均需考虑的首要问题。梁底模板线管开孔渐渐成为成本控制及质量提高的技术“瓶颈”,现场施工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工艺,来解决预埋线管穿模板造成的上述质量通病。线管预埋工艺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运用十分广泛,施工量大。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便、高效的梁底线管不穿模板预埋新工艺,并运用到大面积的施工过程中,对实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6、,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着公司QC课题相关文件的精神,基于课题小、实、活、新,以及成果要有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要求,本次QC小组活动选择的课题定为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新工艺研究。 选题理由 表3-1 选题理由企业文 公司相关文件要求,(减少安装与土建施工矛盾,件要求 确保成品质量);相关文件要求课题选择“小、实、活、新”;质量控 质量通病防治及项目创优质结构工程质量目标要求,制需要 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新工艺 提升项目对新材料施工技术攻关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要求 市场竞争力;。降低成 降低项目土建及安装施工总成本要求,增强员工成本本需要 意识;制表人: 孙群 复核: 陈广军 日期: 2012.

7、11.10四、设定课题目标1、目标:找到预埋线管不穿梁底模板的新工艺,从而杜绝梁底模板打孔导致的一系列施工通病,提高混凝土结构成型质量;提高线管预留预埋效率,提高线管穿梁预埋接头的完好率,从而降低施工成本,体现经济效益。2、目标值:通过探讨新工艺提高预埋线管梁底接头处混凝土结构质量合格率达到95%。 3、目标可行性论证:1)不利因素:a、新工艺工人运用不熟练,操作适应新工艺需要一个过程;b、新工艺的施工实例少,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c、课题涉及水电土建交叉项目,对小组成员综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d、由于没有现成的数据可供参考,如何进行成果的量化并进行数据分析是一个难点。2)有利条件:a、项目领导

8、重视(本工程为公司和万科集团、南京市保障房指挥部合作重点工程);b、小组成员老、中、青结合,知识层面广,有丰富施工经验,员工进取精神高,工作热情,有干劲,团队意识强;c、 项目面积较大,各楼栋处于不同的施工阶段,便于进行各施工方案间的效果对比分析;d、由于是总承包方,土建、机电安装都是一家单位,课题开展得到了项目土建分管领导和专业工程师的大力配合支持。3)分析结论经全组同志认真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只要密切配合、认真钻研、广泛吸取调查前面的经验,充分发挥小组的创新潜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课题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五、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1、方案提出小组成员通过组织各水电安装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于2012

9、年02月20日,举行“机电安装技术创新金点子会”(见图5-1),运用“头脑风暴法”,对线管穿梁预埋的工艺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会上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案及观点。在广泛的听取了这些方案及观点后,运用亲和图将总结的方案提炼、归纳(见图5-2):机电安装创新“金点子”会 图5-1 梁底线管施工方案归纳图 图5-2传统穿梁底模板预埋改进工艺梁底预埋线管固定模块梁底预埋挤塑板梁底预埋木块套筒梁底预埋线管接头梁底预埋成品接头梁底预埋外固定接头梁底预埋内固定接头不穿梁底模板预埋工艺 制表人:孙群 复核:陈新奎 制表日期:2012年11月10日方案一、传统

10、工艺施工改进法(定位后梁底电钻开孔后,鼓风机吹净垃圾),做法如下:1) 梁底模板支好并校正完成后在模板上进行水电定位,开孔,孔径应比线管大一号;(见图5-3)图5-32) 用手持鼓风机吹净垃圾; 3) 钢筋工扎完梁筋及模板底筋后进行水电管预埋,穿梁线管直接从梁底所打孔处穿入并绑扎牢固;(见图5-4、图5-5) 图5- 4 图5- 54) 浇筑完成,拆模后梁底线管头统一锯短留2030mm。方案二、在梁底模板预埋线管固定模块(挤塑板或带木块套筒),两种做法分别列举如下:(一)梁底模板上预埋泡沫板:1) 楼板模板支好并校正完成后在模板上进行水电定位;2) 在穿梁线管位置,固定合适尺寸的挤塑板; 3)

11、 钢筋工扎完梁筋及模板底筋后进行水电管预埋,穿梁线管插入预埋挤塑板并固定牢固;(见图5-6)图5- 64) 浇筑完成,拆模后剔除梁底挤塑板露出管头,加装接头;(见图5-7)图5-75) 用砂浆对梁底留槽处进行修补;(二)穿梁模板处预埋带套筒的木块(用比预埋线管大一号的线管段做套筒,套筒固定在切好的木块上,线管穿梁处固定加工好的木块。(见图5-8)1) 预制带套筒木块:核对图纸,根据现场预埋线管管径大小及相邻线管数量加工出相应尺寸的木块,用比预埋线管大一号的线管切成58cm段作为套筒,在木块上钻出与套筒等径的孔,将套筒固定在木块上;图5-82) 楼板模板支好并校正完成后在模板上进行水电定位;3)

12、 在梁底线管位置,固定相应加工好的木块;4) 钢筋工扎完梁筋及模板底筋后进行水电管预埋,线管插入木块上的套筒中并封堵绑扎牢固;5) 浇筑完成,拆模后剔除梁底木块露出管头,加装接头;(见图5-9)6) 用砂浆对梁底留槽处进行修补;方案三:穿梁线管位置直接预埋线管,做法如下:图5-91) 楼板模板支好并校正完成后在模板上进行水电定位;2) 根据定位位置在梁上固定线管直接接头;3) 钢筋工扎完梁筋及模板底筋后进行水电管预埋,穿梁线管插入定位好的接头并封堵绑扎牢固;(见图5-10(1)(2)图5-10(1) 图5-10(2) 4) 混凝土浇筑完成并拆模后对线管接头处进行清理并拔除钢钉,用油漆或记号笔在梁上标记接头位置。(见图5-11(1)(2)图5-11(1) 图5-11(2)2、方案的评估及分析: QC小组成员以从多个角度,多方位考虑,并结合在现场楼栋进行的样板试验,借助“头脑风暴法”,对以上三种方案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论证,结果如下(见表5-1): 方案分析、评估、确认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