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19482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分为四个大题,共10 页。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试卷请妥善保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近年来,留

2、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只看到方言

3、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

4、,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

5、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

6、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12版)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C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或编成

7、语文补充教材,或经挑选后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D如果乡音荡然无存,那么模糊的乡愁必会淡出人们的记忆。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并不能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B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C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D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不是不可以相互论证的。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既论证了留住乡音的必要性,也论证了留住乡音的重要性。B父母在家说方言,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相反,让孩子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习一些方言,可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C地方政府可以编写一些方言志、俗语志,这既可传承本地文化,又能唤起乡思乡情。D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戏曲和曲艺首要体现方言的交际作用,其次才是作为艺术形式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木匠的女儿孙犁这个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应该说是那条东西街,其实也不到半里长。街的两头,房舍比较整齐,人家过得比较富裕,接连几户都是大梢门。进善家的梢门里,分为东

9、西两户,原是兄弟分家,看来过去的日子,是相当势派的,现在却都有些没落了。进善的哥哥,幼年时念了几年书,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他是在束鹿旧城学的徒。学成以后,进善结了婚,就回家过日子来了。附近村庄人家有些零星木活,就请他去做。闲时他还种几亩田地,不误农活。可是,当他有了一儿一女以后,他的老婆因为过于劳累,得肺病死去了。进善就得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这样一来,原来很是精神利索的进善,就一下变得愁眉不展,外出做活也不方便,日子也就越来越困难了。女儿名叫小杏。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出息得像个大人。长得很俊俏,特别引人注目。贫苦无依的生活,在旧社会,只能给女孩子带来不幸

10、。越长得好,其不幸的可能就越大。在绝望之余,她从一面小破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容色。她希望能找到一门好些的婆家,但等她结了婚,不只丈夫不能叫她满意,那位刁钻古怪的婆婆,也实在不能令人忍受。虽然这是一个不到一百户的小村庄,但它也是一个社会。它有贫穷富贵,有尊荣耻辱,有士农工商,有兴亡成败。她家对门有一位在县里当教育局长的,她和他好上了。一九三七年,这一带的国民党政府逃往南方,局长也跟着走了。自从成立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县长常到这村里来,日子长了,和这一家人都熟识了,小杏又和这位县长好上了,她的弟弟给县长当了通讯员,背上了盒子枪。一九三八年冬天,日本人占据了县城。屯集在河南省的国民党军队张荫梧部,正在实

11、行“曲线救国”,配合日军,企图消灭八路军。那位局长,跟随张荫梧多年了,有一天,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日本人在各家搜索时,在进善的女儿房中,搜出一件农村少有的雨衣,就吊打小杏,小杏说是那位局长穿的,日本人就不再追究,回县城去了。日本人走时,是在黄昏,人们惶惶不安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街上又响起枪声来。随后,在村东野外的高沙岗上,传来了局长呼救的声音,他被枪毙在高岗之上。日本人四处安插据点,在离这个村庄三里地的子文镇,盖了一个炮楼,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县长,通过亲戚朋友,到敌占区北平躲身子去了。小杏的弟弟,经过一些坏人的引诱怂恿,带着

12、县长的两支枪,投降了附近的炮楼,当了一名伪军。在一九四三年以后,根据地形势稍有转机时,八路军夜晚把他掏了出来,枪毙示众。小杏在二十几岁上,经历了这些生活感情上的动乱、打击,得了她母亲那样致命的疾病,不久就死了。在烽烟炮火的激荡中,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进善是个乐天派,并没有倒下去。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县里要为死难的抗日军民兴建一座纪念塔,在四乡搜罗能工巧匠。村里推荐了他,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雕刻塔上飞檐门窗的任务。这些都是木工细活,附近各县,能有这种手艺的人,已经很稀少了。塔建成以后,前来游览的人,无不对他的手艺啧啧称赞。回到家来,他孤独一人,不久

13、就得了病,又过了两年,才死去了。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既有行为、外貌、心理等方面的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同时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使文章意蕴丰富。B进善家没落的原因是他老婆得病去世之后,有两个儿女需要他一人抚养,他外出做木工活也不方便,不能挣钱来养家糊口。C文章中说那位局长“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这表明日军和伪军的到来与局长有关。D从“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可看出作者对小杏的惋惜、同情。5文章中的进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6从全文看,文

14、章的主人公是“木匠的女儿”还是“木匠”?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材料一: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

15、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材料二:进入5月,包括银联、支付宝、京东金融、微信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北京地铁此前宣布全面试运行扫码支付进站;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几乎同时,京东支付也宣布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车牌零感付”,在线开通ETC产品,正式进入高速支付领域。此外,微信方面也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已在合作中。新一轮百城场景争夺在2018年愈演愈烈。(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05月17日)材料三:“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