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上传人:金手指1****983 文档编号:12719469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篇观潮说课稿一、说教材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四、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

3、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

4、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3.理解奇观教师板书“天

5、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

6、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2.学生模仿读。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

7、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四)指导书写中年级的学生已

8、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六、作业设计。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江面宽阔 潮来前 薄雾笼罩 万马齐奔观

9、 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潮头过后 风号浪吼第二篇蝙蝠和雷达说课稿一、说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二、说学情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作为教者的我将帮助学生建构直观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

10、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三、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飞蛾、蚊子、横竖、研究、驾驶”等词语。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3.培养学生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1.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2.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五、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以讲读法为主,辅之于提问法、读书法、直观图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讨论、朗读,动脑思考,尝试分组

11、讨论,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六、说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三句话:1.反复诵读,静心默读,在体悟感受中把握科普文语言的逻辑性; 2.边读边画,删减对比,画示意图,在学法探究中把握科普文的科学性;3.课外扩展,迁移写作,在仿写课文中把握语文味。(一)复习导入1.在漆黑的夜空,飞机怎么能安全的飞行呢?它不怕出危险吗?继续学习本课,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课文,十分自然的进入新课教学。(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为了弄清楚飞机到底是靠什么安全飞行的,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它都不会和任何东西相撞,它靠的是什么?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有如下几个环节

12、:1.先让同学们读几遍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按照试验顺序、方式、结果、证明的问题四步填写PPT上的表格。试验顺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试验方式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把蝙蝠的耳朵塞上把蝙蝠的嘴封住实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铃铛响个不停铃铛响个不停实验结论蝙蝠飞行不靠眼睛蝙蝠飞行要靠耳朵蝙蝠飞行要靠嘴巴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和耳朵。2.比较这两个句子,学习第六自然段,同时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蝙蝠的嘴和耳机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引出第七自然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13、,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3.学习第七自然段A.边默读边思考,边画出重点语句。B.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说说蝙蝠飞行过程。C.引导同桌看着示意图互相讲述蝙蝠的探路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书本上蝙蝠是如何将嘴和耳朵结合起来探路的,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D.通过提问科学家们又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引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个句子,反复阅读后发现关键词“反复终于” 用造句的训练方法体会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才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三)明白原由,启发创造A.弄清楚蝙蝠是运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理,让

14、学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仿造蝙蝠探路示意图,画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B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书后填空练习。比较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们能得出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巴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此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教学效果较好。(四)拓展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学习,拓展学习,开辟资源空间。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让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得到其他

15、的发明创造呢?(这个环节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五)布置作业1.根据课标要求“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这堂课布置学生看有关仿生学书籍,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想一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然后动笔写一写。2.积累本课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弄清楚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学生上黑板板书的同时也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