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19209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部分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联合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命题人:颜汉涢 审题人:曾庆蓉 (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2、,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制得到有效巩固 B井田制发生动摇C分封制得到有效巩固 D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2.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使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 战国

3、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4.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遏制土地兼并以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5.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

4、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归魏 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6.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7. 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

5、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8.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9.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

6、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D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10. 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 )A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B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11.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以

7、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12.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D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13.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

8、希腊(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 商业贸易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14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规定: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隐居避世,必须到公民大会参加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须人人参政 B. 宣扬平等意识C. 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强调依法治国15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

9、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16.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 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 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17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A民主政治的环境决

10、定了伟人的品格 B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C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D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18 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名祖英雄”。这一举措意在()A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B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C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19. 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利克里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A不利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C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础D激发了居民参政

11、的热情20. 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城邦将司法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陪审法庭合议决定最终判决,让公民成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A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的原则 B.使雅典公民成为法律专业人才C提高了雅典人参政的积极性 D.使雅典城邦开始成为公民团体21. 史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将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分为4个城区部落和15(或16)个乡村部落,规定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一改革( )A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 B吸收了雅典梭伦改革的精髓C是罗马国家法制建设的开端 D刺激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22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

12、、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宗教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行称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宣扬理性主义23. 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影响是( )A .使英国国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B. 使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C. 使英国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国家

13、发展 D.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2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B. 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25.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认为: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C.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1题1

14、6分,第2题20分,第3题14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车兵和步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