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19181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摘要:随着中国综合车轮增强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深化,目前中国企业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和现实需要,近年来关于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我国企业在实施“过出去”战略过程中的东道国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进行研究。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魏;路径安排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利用FDI(对外直接投资)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FDI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以及影响FDI的区位分布原因等方面研究成果也十分

2、丰富。但随着中国国内企业国际市场竞争的增强和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的需要,中国许多企业也尝试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且“走出去”企业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国家商务部和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到2003年底我国共胡6000多家企业在世界的15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达334亿美元,其中2003年为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5%。所以近年来关于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有许多关于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来说,在东道国区位

3、的选择和“走出去”步骤安排上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有许多不同之处。因为按照经典的发达国家FDI理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条件,而传统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基础、动因的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东道国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等问题进行细致研究,以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理论指导。2、 国内外关于FDI研究的文献综述(1) 主流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最早是由发达国家企业进行的,并且主要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上FDI理论也较多地解释发达国家

4、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20世纪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增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DI行为研究也开始增加,所以在回顾发展中国家的FDI理论之前有必要对发达国家的FDI理论进行回顾与评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空前发展引起国际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结果。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卡森等的内部化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等。其中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FDI而非产品贸易是因为企业通过利用其产品差异化、商标、销售技术、操纵价格及资源专用和规模经济等所形

5、成的垄断优势,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垄断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行为,但该理论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1)具有技术垄断优势是企业产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条件,但该理论没有解释企业为什么选择FDI而非产品贸易;(2)该理论不能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区位魏和生产而已等问题;(3)该理论是针对美国企业的二战后FDI经验而得出,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针对垄断优势在解释FDI行为中存在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探讨FDI问题,并提出一些理论,其中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卡森和加拿大学者鲁格曼将美国学者科斯的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企业

6、性质的内部化理论应用于FDI研究,形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所谓“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类产品存在市场不完全性,增加了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知识产品的全部收入,其最佳途径是人为地构造一个企业内部市场,以使中间产品在公司内各部门间流动。FDI内部化理论其实就是科斯的企业理论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内的应用和延伸,企业的国际市场内部化过程就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但如同其它FDI理论一样,内部化理论也只能解释部分FDI现象,并且它仅说明了企业发生FDI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说明企业国际市场内部化的发展方向及东道国的区位选择。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了产

7、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期及区位选择等问题。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要、成熟和标准化生产等三个阶段,根据产品生产不同阶段企业所具有的生产和竞争条件,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国际分工方式。但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只能部分解释FDI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它不能合理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FDI现象。(2)该理论涉及最终产品市场,而对资源开发和技术开发等与产品生命周期无关的FDI缺少解释力。(3)该理论也不能合理说明发展中国家的FDI行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根据对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一理

8、论认为企业的FDI应首先从投资国已经或正在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在东道国又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样东道国就可以利用投资国的资本、技术等优势发展自己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而投资国又可以利用东道国其它要素优势,实现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赢。但该理论的缺陷是:(1)它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2)该理论是以投资国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为背景,研究投资国的行为而非跨国公司的微观行为,这又与跨国公司的个体微观行为不符;(3)这一理论模式说明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边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国,固化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利用国际直

9、接投资后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传统产业的向外部转移现象相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在总结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基础上,结合区位理论,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FDI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三大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国际直接投资折衷理论是迄今最为全面和被广泛接受的FDI理论,它不仅解释FDI的动因,而且指出了FDI的区域流向,同时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

10、作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指出了国际经济分工三种主要形式发生和相互转化的条件。但是折衷理论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在没有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情况下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上述关于跨国公司的FDI理论是从微观或宏观的角度具体解释了FDI行为的原因和方向,但没有涉及跨国公司以便于发展战略为目标的投资行为。而在国际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条件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更加注重对全球发展三菱考虑,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关于跨国公司以全球发展战略为动机的FDI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围绕其全球化发展长期目标,在便于范围内统一、整合和利用内外部优势资源,安排投资生产、销售和服务研发等经营活动,其FD

11、I行为是以整个全球市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取向,而不是基于个别国家的局部市场利益最大化。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增多,引起了国际社会经济理论界的关注。但是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并没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等,所以用原来主流的FDI理论都无法解释异性中国家的FDI现象。美国学者刘易斯威尔斯首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在FDI动机方面除了共同的为了规避进口国市场进入壁垒、保护出口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外,其独特之处就是利用东道国的种族纽带和人文共性以及分散

12、母国由于经济不稳定可能带来的风险等。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优势,适宜于对收入水平较低,市场容量不大的东道国进行投资。英国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现象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即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地区国家的FDI是为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市场,反射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组织管理。 1980年邓宁通过对全球67个国家经济发展善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理论。他按照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水平各不相同,从而进一步发展

13、了其折衷理论,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给予解释。 (三)国内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FDI的区位和路径选择问题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区位和行业选择上面,主要是通过对可量化经济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定性指标(如外商直接投资动机、决策因素、政治因素、所有制形式、外部环境等)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哑变量赋值,最后再进行统计、计量分析,提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区位、行业和投资方式等选择中的影响。沈坤荣通过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对外商直接

14、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大影响。李永军则采用我国工业普查数据对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的行业分布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认为外资进入前的产业颁布状况与外商的投资目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喻世友等则进一步细化了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内容,研究了跨国FDI中的研发投资的国别及区位选择问题,认为区域中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总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经济与非经济要素是影响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另一类研究是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由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不长,所以这方面研究成果不是太多,许多研究以经验介绍和建议为主,如王锦珍完全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

15、”的战略选择和步骤安排。但最近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程惠芳等通过运用Tinbergen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认为中国也投资目标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双边贸易量等与中国向目标国的直接投资流量成正相关,而中国与目标国间的距离与直接投资流量成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是由于缺少对目标国外次政策、文化法律、社会制度和中国企业投资动机等非经济因素的考察,结果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在目前国际间交通通讯成本不断下降情况下,国家间距离对投资流量影响的权重也在下降,而其它一些因素影响在增加。蔡锐等根据小岛清的边

16、际产业转移理论,通过回归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呈互补关系,间接说明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流向与中国贸易规模大的地区和国家。综合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主要结果可发现,这些研究基本上以本文经典FDI理论为基础,建立在纯粹的数据计算和逻辑推理之上,缺少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的实证调研分析,与现实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遇到的区位选择、路径步骤、投资方式等现实问题指导性不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也是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国。根据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阶段理论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基础,近年来也有许多国内企业通过FDI形式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到底该用什么样的FDI理论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行业选择呢?(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类型分析按照发达国家的主流FDI理论,企业为了实现其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所带来的全部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