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19132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质量检测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

2、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

3、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

4、、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

5、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2016年08月04日是人民日报)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B. 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C.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D. 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部都解除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传统知识载体文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

6、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B. 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之间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C. 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D. 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B.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C. 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D. 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答案】1.

7、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只能”太过绝对.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

8、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曲解文意。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在我的创作生活中

9、,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读的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他杂书,政治,经济,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

10、眼”,去鉴赏它们的时候,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从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媲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篇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我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平凡的世界将涉及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

11、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著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的人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

12、极大的方便。到此时,我感动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我提著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郭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通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

13、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大师们的作品,路遥不仅试着拆开进行鉴赏,而且也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某些著作提出批判。B. 逐日逐月逐年地查阅,翻看搜集到的报纸合订本并随手记下“有用”的东西,给路遥的写作带来极大的方便。C. “一切生活我都感兴趣”表现了路遥对生活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小说内容,人物准备素材。D. “一九八五年五月贰拾伍日”这个日子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路遥是为生命而写作的人,这也是他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原因。5.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

14、工作?请简要概括6. 文章以“早晨从中午开始”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进行探究分析。【答案】4. D 5. (1)大量读书(2)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大量依据)(3)深入生活 6. (1)路遥都是在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入睡,所以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本义)(2)尽管生命进入正午(或人到中年)在工作上却像朝阳一般充满朝气(文义)(3)为给人类创造精神食粮,做出巨大牺牲,表现了作者精神的高贵(主旨)【解析】4.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项,“周有光对拼音、文字失去兴趣”错,由原文“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可知,周有光只是

15、转变了研究方向,不能说对拼音、文字失去了兴趣。D项,曲解文意,为生命而写作,并非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原因。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路遥的准备工作”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标题含义探究题,答题关键 “含义” “结合文本简要进行探究分析”,答题时先从字面、文本含义解释,然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