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18396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泰州市2018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一、选择题(单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1(2.00分)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0.3mB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C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D成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0.1s【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

2、B符合实际;C、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的电流约0.2A,教室中日光灯管正常工作电流与此差不多,在0.2A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平静状态下,人min呼吸25次左右,平均一次的时间在2、3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2(2.00分)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BCD【分析】(1)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2)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看见不发光的物体;(3)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

3、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光的色散;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答】解:A、立杆见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为7种单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

4、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3(2.00分)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B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C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D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B、白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

5、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C错误D、水是冰的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D;故选:D。【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4(2.00分)为做好平昌冬奥闭幕式“北京8分钟”演员的防寒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确保演员穿着轻薄的演出服时不被冻伤,而且可以保证动作足够舒展,穿着舒适。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石墨烯材料保温性能好B石墨烯是一种超导材料C石墨烯材料韧性好,超轻薄D石墨烯服饰材料质地柔软,硬度小【分析】根据对演出服的要求“演员不被冻伤、保证动作足够舒展,穿着舒适”选择合适的物

6、质特性。【解答】解:A、石墨烯电热膜施加电压后能够产生较高热量是因为它有良好的导热性,故A的分析不合理;B、超导是指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导体电阻为0的现象,做演出服不需要超导材料,故B的分析不合理;CD、要求保证动作足够舒展、穿着舒适,则石墨烯材料的韧性好、超轻薄,并且质地柔软,硬度小,故CD的分析合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对演出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物质特性的能力,了解物质的相关特性是关键。5(2.00分)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固体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原子核带负电,电子带正电C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D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且固定不动【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7、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电子构成的;(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4)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在不停的运动。【解答】解: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固体分子也不例外,也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B、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故B错误;C、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故C正确;D、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在不停地运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等几种微观粒子以及宏观的太阳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微粒和宏观的理解和应用。6(2.00分)动车进站时,为了

8、避免乘客被“吸”向动车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站台上都标有“安全黄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黄线以内,是因为动车进站时车厢附近()A气流速度大,压强小B气流速度大,压强大C气流速度小,压强小D气流速度小,压强大【分析】当火车驶过站台时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造成人周围空气流速不同,结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可解决此题。【解答】解:当列车驶进站台时,会带动人和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此时人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慢,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人外侧空气流速慢压强大,而内侧流速快压强小,会产生一个向内侧的压强差,将人推向火车,易出现危险。故A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是先确定哪里的

9、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便产生了什么现象。7(2.00分)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0的冰的内能为零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分析】(1)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量,其温度不一定改变,例如晶体的熔化、晶体的凝固、液体的沸腾过程;(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有关。(3)热量是过程量,就是说,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或热交换过程中,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传递等;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解答】解:A、若吸收热量的物体正好是处于熔化状态的晶

10、体或正在沸腾的液体,则其吸收了热量,温度就不变;其他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因此不能确定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一定升高。故A错误。B、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冰的内能不为零,故B错误。C、热量不是状态量,而是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C错误。D、同一物体分子个数是一定的,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则分子的动能就越大,从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与温度、热量关系。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晶体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它们都

11、是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要重点记忆。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8(2.00分)刷卡机已经普遍应用于银行、商场等,当银行卡有磁条的一侧经过刷卡机的卡槽时,刷卡机的检测感应器(相当于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下图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ABCD【分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进行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在选项中找出探究电磁感应的对应图即可。【解答】解:刷卡机读出信息原理就是电磁感应现象;A、如图电路中有电源,是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12、,故A不符合题意;B、如图电路中有电源,是电动机测 原理图,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如图电路中没有电源,当闭合开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进行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选项。故C符合题意;D、图中有电源,是电磁铁的原理图,是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图非常相似,主要区别是电路中是否有电源,电路中有电源的是电动机,电路中没有电源的是发电机。9(2.00分)下面所做探究活动与得出结论相匹配的是()A活动: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结论: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B活动:观察惯性现象结论:一

13、切物体都受到惯性力的作用C活动:马德堡半球实验结论:大气压真实存在且很大D活动:探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结论: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分析】(1)磁感线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的作用等;(3)有力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4)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答】解:A、磁感线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磁感线实际上并不存在,故A错误;B、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它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故B错误;C、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C正确;D

14、、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深入理解磁感线的概念、惯性概念、大气压存在实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0(2.00分)测量电流时,需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常,电流表的电阻比待测电路的电阻小得多,因此对测量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下列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B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轻质卡片C根据被压物体形变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D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引入光线【分析】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等效

15、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理想实验法”“转换法”等;【解答】解:测量电流时,需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常,电流表的电阻比待测电路的电阻小得多,因此对测量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叫理想化实验法。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A不符合题意;B、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轻质卡片,忽略了纸片质量的影响,用到了理想实验法,故B符合题意;C、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中,根据被压物体形变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用到了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D、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般含义和特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11(2.00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各电表示数变化情况是()A滑片向右移动,甲表示数变小,乙表示数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