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17757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查时间:90分钟)(考查内容:以所学知识为主)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 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 秦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C 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D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重男轻

2、女的社会传统B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C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D 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统一度量衡、货币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B 都以血缘为纽带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 都维护了封建统治5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潮所设那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当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3、。”“斑马式”的省级组织A 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B 是君主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C 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 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6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其中除车千秋继续在汉昭帝时代担任丞相而外,其余十一人中,三人在任上去世(其中田蚡因精神错乱致死,不属于正常死亡),有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反映出武帝时期A 丞相自身素质不高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三公九卿制被废除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

4、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 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B 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C 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D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8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 具有封闭性D 违背了公平原则9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B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D 与宋朝重文

5、轻武的政策相关10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B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1“(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 中书省与行省制B 中书省和枢密院C 枢密院与宣政院D 行省制与御史台12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

6、,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所说的制度A 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B 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C 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D 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1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首辅夏言革职闲住,严嵩加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之相抗”材料反映了A 殿阁大学士是宰相B 殿阁大学士限制了皇权C 殿阁大学士凌驾于六部之上D 殿阁大学士权力增强14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

7、为了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15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16“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经济特权。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值百抽

8、五”A 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B 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C 加速中国经济近代化D 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1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传教士传教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18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A 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 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 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 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19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

9、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20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许多国家,要经常性地来中国朝贡。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这一变化说明A 朝鲜国际地位上升B 清廷追求平等外交C 传统宗藩体制破坏D 中国民族意识觉醒2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

10、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22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D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2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4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

11、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 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 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25“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B 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C 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 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二.非选择题(50分)26.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材料二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12、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

13、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

14、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