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175102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丛书”虽然为申遗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学术准备,但它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全书建树颇多,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丛书第一次以系列专著的形式对永顺土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建筑布局等展开了系统研究,称得上是“永顺土司的百科全书”,并且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内容丰富、勇于创新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部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余贻泽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问世后,数十年来已有上百部土司研究的专著出版。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竞只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

2、相对有限。“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这是难能可贵的。“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在对永顺土司建立、发展,以及改流的历史进程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如书中涉及的永顺土司之授职、承袭、朝贡、纳赋、升降、赏罚、征调等诸多方面,作者都是先从土司制度入手,阐明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进而结合永顺土司的具体

3、情况做分析。同时,“丛书”主要探讨对象虽然是永顺土司,但涉及的空间范围却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并与全国的历史演变历程息息相关,从中折射出数百年来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却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以往的研究者,由于受学术背景的限制。大多是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而“丛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这不仅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而且拓展了土司研究的理论视野。如土司城的文化景观运用景现生态学、丈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

4、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老司城遗址文化景观进行综合的交叉研究。当然,由于“丛书”的创作是为申遗的需要,写作时间较短,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清代的档案资料未能利用,个别问题的研究尚欠深入。这里想强调一点,也是类似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区别一个地方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前后的身份和地位。如永顺的彭氏家族是在元代成为土司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土司的身份。因此,“丛书”中类似“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一个历时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的提法,不仅混淆了土司与一般地方势力集团之间的区别,也直接与“丛书”所论述的土司制度建立于元代的结论矛盾。不过瑕不掩瑜,“丛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均很突出,是一

5、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摘编自李世愉土司制度研究的杰作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丛书”是为申遗而编著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和目的已经突破了申遗需要的局限,体现出了编著者勇于创新的意识。B. “丛书”以集团式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尽管与个人专著相比,学术水准尚有一定差距,但研究范围和涉及面却相对较为宽泛。C. “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覆盖整个大西南,并结合全国历史演变,折射出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D. “丛书”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

6、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还起到拓展土司研究理论视野的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交代了“丛书”编写的缘起,肯定了其成绩,自然而然引出下文。B. 第段借与以往土司研究专著的对比,肯定了丛书“系列专著”的研究形式。C. 第段举例论证了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观点。D. 文章对“土司文化研究丛书”进行了辩证的评价,既客观公允,又有所侧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丛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永顺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使得中国土司制度通史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成为可能。B. “丛书”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以

7、探究它建立、发展及改流的历史进程为宗旨,同时也涉及了对土司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的研究和阐释。C. 与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丛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开创了跨学科比较研究之先河。D. 作者之所以对丛书“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说法提出异议,是因为它把彭氏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之前的时间也笼统计算在内。【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

8、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学术水准尚有一定差距”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竟只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相对有限。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并没有将二者的水准进行比较。故选B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9、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第段举例论证了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第段的举例意在说明“丛书”采用了综合的跨学科比较研究方法。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10、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丛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永顺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使得中国土司制度通史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成为可能”错误,“才使得”错误,选项前后内容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属于无关嫁接;B项,“丛书以探究它建立、发展及改流的历史进程为宗旨”错误,选项对宗旨的理解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C项,“开创了跨学科比较研究之先河”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

11、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

12、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13、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琴 师岑燮钧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有一阵

14、,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那时,剧团青黄不接。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母亲是团里烧饭的。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

15、,嗓子脆亮脆亮的。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果然。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

16、去,然后关了门。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快。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肯跟我了。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我给他说,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