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17426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019.3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

2、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2.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 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 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 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 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儒家经典被作为皇帝任命官职的依据,可见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标准,故A项正确。品行成为选

3、官的主要标准是孝廉制度,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题目未涉及黄老之学,故C项错误。儒学逐步取得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选A。3.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 谏议制度的完善B. 部院间矛盾尖锐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重视权力的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大臣建议废除枢密院,军事事务归兵部,但宋神宗以祖制为由拒绝,从而枢密院负责军权,兵部负责军队日常事务,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故D项错误。谏议制度是指对皇帝的决定提出建议和意见,题目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是对

4、军事机构改革决定,未体现部院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所以选D。4.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皇舆全览图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圆明园上皇家园林,都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基础,不是结果,故A项结合。本草

5、纲目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这些成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所以选B。5.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A.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B.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C.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D.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在中英天津条约条款规定下,中国开始官办英(外)语教学,是清政府开办近代教育的开始,故D项正确。题目主要是外语教育及其开办的原因,未涉及外交理念,故A项错误。题目体现的

6、是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不是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B项正确。题目与洋务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所以选D。6.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

7、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选B。7.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A. 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B. 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C. 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D. 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

8、,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故A项错误。对外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党当时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故D项错误。所以选C。8.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A.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B.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额皆是成倍增加,也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贸易额占GDP比例也是成倍增长

9、,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与其它国家的比较数据,无从得知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是否上升,故A项错误。题目未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体现外贸在中国经济结构比重,故D项错误。所以选C。9.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0、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当时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而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因此西欧各国对罗马法进行研究,故C项正确。西欧各国对罗马法进行研究,并未说明要用于反教会,同时,国王也不是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并不能说明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体现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故D项错误。所以选C。10.“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

11、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A. 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B.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C. 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D. 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口号中都是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走向理性的过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灵长”没有反对欧洲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对天主教会的质疑,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未体现理性至上,故D项错误。所以选B。1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

12、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国内战争的破坏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 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详解】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严重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项错误。所以选C。12.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 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

13、给IMF。这说明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第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4、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 1933年5月,国

15、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