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16154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

2、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2)铁犁牛耕原因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

3、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男耕女织。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4)评价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

5、系如图所示。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农具耧犁西汉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曲辕犁唐朝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耕作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灌溉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施肥商周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肥料已达130多种育种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农时二十四节气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

6、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1)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2)史料二反映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使得农耕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1)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

7、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2)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探究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

8、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从生产单位、组织方式、生产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重要性。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影响因素:生产力、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

9、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以唯物史观看待经济重心南移

10、的影响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

11、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方水利发展较快,提高了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战乱,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虽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迅速发展。水利与农业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发展可看出当时南北农业发

12、展状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

1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方政权的重视。(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

14、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C由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井田制的信息,故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和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排除B、D两项。2(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两汉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题干现象无关,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可能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