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161518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商业的产生(1)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出现商品交换。(2)商代后期,货币广泛流通。2“工商食官”制度形成商代后期,官府控制着绝大部分手工业品的生产和商业经营,形成“工商食官”制度。3民营商业的崛起(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商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3)表现涌现出许多大商人。城市不断涌现。金属货币出现并大量流通。4商业的发展(1)时间:秦汉时期。(2)原因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

2、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3)城市经济的特点都城长安等中等以上城市设“市”,即商业区。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市内设官署,监管交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二、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原因政治统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南方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涌入市场。(2)表现城市增多,长安和洛阳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大都会。农村的草市和墟市日益增多。出现兼营旅店、货栈和商品交易的邸店,后来分离出专营货币存取和借贷的柜坊。出现最早的兑汇飞钱。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北宋中期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多,草市和墟市普遍。(2)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3唐宋城市的变迁(1)唐代:市与坊分开,市有时间限制。(2)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出现了瓦肆,营业时间不受限制。4元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1)交通发达,漕运畅通,海运规模空前,海外贸易繁盛。(2)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三、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2概念: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3特点(1)人数多、资本雄厚。(2)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且走出国门。(3)晋商还创办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4)其经营之道在于高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4评价(1)活动于明清商界,推动着商业的发展。(

4、2)其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教材拓展 清代三大移民浪潮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以来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1)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

5、2)走西口: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3)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6、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

7、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2)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1)变化:商业活动

8、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9、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2古代中国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

10、65669长江流域342611(1)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2)史料二表明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1)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

11、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

12、清时期,走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古代中国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

13、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示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

14、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使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C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

15、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A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因此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3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