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4143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解读教学在对话中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解读教学 在对话中解读http:/www.DearEDU.com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文学解读的规律,具有自主解读文本的意识,并为学生开拓充分的自主解读的空间,设置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多极对话。如此,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以至生命意义的真正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一、对话理论与解读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对知识习得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教师的课堂讲授成了照本宣科,其方法、形式千篇一律。由于过分重视终极性评价,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并进而抹杀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师与学生这一本应处于多边合作状态的共同体,其潜在的动力与可能性在无形之中被扼杀了。对话理论为文学解读教学实现师生平等的

2、理解和交流提供了理论的平台。1对话理论提供了平等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的双方(或多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语文解读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许多教师会感到丧失权威身份之后的不知

3、所措,并且常常认为自己将会难以适应新的交往关系。事实上,教师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教师的权威并非凭借外部制度的确立与保障,而是应该通过教师内在的人格力量加以维系。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2语文解读蕴涵着引发对话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文本、感悟

4、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对话中,学生可以感受过去与现代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真理的表达,看到对生命的种种解释,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主体对于一个客体的单纯介入的过程,而是在对话基础上“自我揭示行为和价值生成过程,它使精神成为统一体,使历史成为现实,使人成为人类,使生活成为永恒,也使教育成为现实”。王月芬:在理解范式中阅读课程文本,教育探索,2002年第9期,第33页。在语文教学中,各种不同观点、思想的冲击碰撞与对话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其所追求的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在

5、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3对话理论对解读教学的启示。首先,语文解读应该是真诚和平等的。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真诚和信任是展开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面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教学双方表达真实、具体的观念或想法,并且要言行一致,只有在这种稳定情感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标准答案、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实际都是课程设计人员对教师或者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的表现。只有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自由对话,师生才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彼此的精神世界才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其次,语文解读应充满

6、追求与创新。正是由于人类对现实的不满并力图不断超越,才使人类的自我完善成为可能,进而展开持续的探索活动。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语文教师与学生应该对探索与解答抱有热切期盼,这样在对话的过程中才会促进意义的生成,否则对话只能成为空洞无物、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这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参与对话的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存在,同时对话本身也拒绝陈腐与雷同,因此不断追求与力图创新是对话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诉求。最后,语文解读应该是自由而多元的。对话理论

7、认为对话是由独立的、具有内在自由性的多种观念组成的大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在这个众声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逐渐适应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同时学生也需要摆脱权威,根据个体的经验去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思想。二、架构多种对话形式

8、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体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对话的。意义不在词语之中,不在说话者的心中,也不在听话者的心中。意义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凭借该语音综合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李辉凡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卷,第456页。解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第一,它有一定目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这就有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第二,它是在一个教学集体中进行的,这就有了同学之间的对话。这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的。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

9、师和文本的关系,首先是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应该遵循文学阅读的一般的规律。传统的解读教学中,由于教参对文本进行权威性的诠释,教师不需要对文本进行个人解读,而是通过一些固定的教学程式,将教参的权威理解,转变为学生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成为教学考察的内容。长期以来,这种解读方法限制了教师的解读视野,导致了教师个人解读的缺失,成为教参观念的传声筒。现代解读教学要求教师自己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必须深入地进入文本世界,依据自己的解读经验和相关的解读材料,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应该体现教师的情感、经验、智慧,同时也应涵盖一些他人对相应文本所进行有价值的意义解读;教师的解读是个人解读和经典解读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

10、解读教学不会因为教师的个人视野而产生偏颇或狭隘的倾向。2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或教参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以丧失学生的自主解读意识和能力为代价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解读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

11、悟文本所涵盖的意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对话氛围中,学生与大师名家对话,倾听先哲的教诲,与各种声音交谈、争辩,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3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

12、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中,教师又应该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完全不要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

13、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作为阅读主体存在,同时还兼有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资讯的提供者、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和阅读过程参与者的作用。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们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一元解读观破灭以后,任何接受者均不能以真理掌握者自居,并不存在一个主宰和压制别人提问和应答的主导性意见。每一个接受者都是接受群体中的平等一员,他作为对话活动中的第三者所持的特殊立场总会给作品的意义带来某些变化。正因为每个读者以其各具差异性的立场参与到文学阅读的群体活动中去,文学意义理解才不断获得新的视野和结论。学生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每一个学生都依据自己独特的解读

14、视角理解文本的意义,在对话中,在意义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进一步被激活,理解超越文本而在心灵之间产生。三、对话在话题中展开1设计话题。对话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对话者,二是话题。文学解读的直接对话者是教师和学生,而话题则从阅读文本中来,话题是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因此话题的提炼和选择成为对话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话题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相关性,即话题与文本相关,话题来自于文本,是源于对文本的诠释,而不是与文本无关的漫谈。二是开放性,首先表现为话题来自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话题既要诠释文本的生成意义,更要透析文本的生活意义和哲理意义;其次表现为话题本身就具有发散性,不追求唯一的答案,从而为

15、对话提供足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这样的话题,既是文本解读的一部分,又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在平等的师生对话中,作品的文学意义和哲理意义将得到充分的追问和讨论,并延伸到对现实生活和文化背景的观照和反思。就文本而言,话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心话题,即话题能代表文本的中心价值。课内阅读中的文本具有范文意义,其艺术性和文学性往往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话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这种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心价值。比如针对阿Q正传设计话题时,阿Q的形象当然是最具典型性的,是这篇小说对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因此围绕阿Q形象设计的话题就具有中心价值,能导向成功的解读。第二种是边缘话题,具有边缘价值的话题也可以搭

16、建对话的平台。仍以阿Q正传为例,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或环境作为话题展开对话,也可以丰富并深化对小说的理解。一些具有独特视角的边缘话题,不仅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另一把钥匙,而且可以由文本意义延伸至生活意义和哲理意义。第三种是比较性话题,就课内阅读中具有相关性的几篇文章的某个方面进行比较,提炼话题,拓展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如“比较屈原、李白和陶渊明的生命理想”这样的话题。第四种是引申性话题,即由课内阅读引申出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话题,使对话者由解读文本而转向面对生活,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这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因为解读也是一种人生,因解读而展开一种对话人生,就是相遇人生,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使人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由于话题并非是显性的,而是蕴涵在文本中,因此,课内阅读中为保证对话的有效性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