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3850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平南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词七首课前导航唐诗宋词中的杏花意象在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度,梅花身上寄托着儒家太多的精神和理想。而杏花则被赋予了活泼艳丽闲逸芬芳妩媚的意味,是具有典型的人性人情的意象。梦幻理想的杏花杏花春雨江南娇艳含羞的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生命勃发的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热烈奔放的杏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远行思恋的杏花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羁旅天涯的杏花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春残留恋的杏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人家绕满怀恋情的杏花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追求爱情的杏花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寂寞伤情的杏花长沟流月去无声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满人间的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酒芬芳的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七首还有许多有典型情感的意象,如“杨柳”“长亭”“春水”“兰舟”“明月”“秋风”“鹊桥”“酒”“雁”“梧桐”“雨”“黄昏”“斜阳”,你能总结出他们所具有的情感意味么?内容精要(一)题意诠释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依照已有的

3、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如扬州慢。词牌是曲调的名称,词的标题则是内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词风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格调高昂、取材广泛。(二)课文探究1、虞美人春花秋月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这首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这首词抒发了囚居异邦、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浓愁深恨,是典型的亡国之音。2、雨

4、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5、一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二说,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其三精通禅学,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三说,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4、鹊

6、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5、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词人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国恨家愁,都是她的“愁”(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时所作,当时年已六十六岁,他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追慕古代英雄,感叹自己恢复中原的雄

7、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7、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三)重点难点1、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

8、衬“只是朱颜改”。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抽象为人类共同

9、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2、雨霖铃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的?多用对比,极力渲染了离愁别绪。眼前分离与留恋对比:“帐饮”与“无绪”对比;“留恋”与“催发”对比;“相看”与“无语”对比。眼前分离与别后之情对比:“今宵”与“经年”对比;“千里烟波”与“千种风情”对比,“无语凝噎”与“更与何人说”:通过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的对比,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3、雨霖铃分几个层次来写离愁别绪的?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

10、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如行云流水,主题突出。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名句,好在哪里?(1)意象密集,叠加出离愁别绪的境味。“杨柳岸晓风残月”全用名词组合,创设了阔远的意境。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又是典型的离别情味,“杨柳”、“风”“

11、月”(“杨柳”“晓风残月”都是惜别的意象。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2)从呼应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3)从意境上看,创造了既凄婉酸楚又明丽清雅的特殊的风格色彩。诗人不但写出了离别的寂寞,更在“寂寞”中开掘出了更为丰富“晓风明月”的阔远明丽之美,“凄情”加上了“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又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怳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此种“绮怨”的风味,

12、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难怪后人常以它们作为柳词、乃至整个婉约词的代表句子来看。(4)从情景关系上看,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5、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究竟写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羽扇纶巾”,且不论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作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从词的艺术角度看,也是写诸葛亮。周瑜是杰出的儒将,只有与诸葛亮在一起谈笑退敌,方能映衬其举重若轻的英武气概。况且,周瑜“谈笑”必须有对象,而东吴将士

13、对曹军均怀畏惧之心,不可能与决心拒曹的周瑜共语。如果“羽扇纶巾”系指周瑜,岂不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何能“谈笑”?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且符合上下文意,上文写周瑜与小乔,下文写周瑜火烧曹军。“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6、词的最后一层是否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豪壮情调相矛盾?不矛盾。“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

14、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7、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采用衬托的手法?烘托,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反衬是烘托的一种。词中有两种反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反衬,实景是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虚景则是“墙橹灰飞烟灭”,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以“墙橹灰飞烟灭”来反衬周瑜的“雄姿英发”,以周瑜的“雄姿英发”来反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

15、瑜年青时就建功立业来反衬自己的功业不成。8、鹊桥仙写出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首词又是怎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的?开端(赴约):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发展(约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高潮(分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结局(别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景中含情:“飞星传恨”的“恨”和“银汉迢迢暗度”的“暗”写出了相思之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是写“相逢”之景,更是抒“人间少有”之情;“柔情似水”写出甜美,“忍顾鹊桥归路”写出了难舍难分。情中含景:“佳期如梦”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情化为景。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名句妙在何处?首句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寻寻觅觅”是外在的行为;“冷冷清清”是物是人非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心境的共同体;“凄凄惨惨威威”则是内心的感受。傅庚生论述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