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3695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肇庆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无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肇庆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憎恶(zng) 喟然(ku) 绣闼(t) 削铅笔(xio)B埋怨(mn) 泅水(qi) 谄媚(chn) 扛鼎之作(gng)C尺牍(d) 怂恿(sng) 窗牖(yu) 叨陪鲤对(do)D付梓(z) 促狭(c) 祚薄(zu) 怏怏不乐(yng)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

2、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在中国,“上大下小”的医疗资源配置与“下大上小”的医疗需求格局,呈现出一组尴尬而不对称的形状。C专家经现场勘察确认,汉中门大桥桥梁的裂缝是因为桥梁和桥体材质不同,热胀冷缩力有差别所致,但裂缝没有威胁到桥体本身的安全。D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奋斗的

3、一生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 。这不符合常理 。早在18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洪堡就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提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了 。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A. B. C. D.二、古文阅读。(共45分)(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4、,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5、!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请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4分,每小题1分)(1)恨晨光之熹微 (2)三径就荒 (3)善万物之得时 (4)聊乘化以归尽 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或植杖而耘耔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鸟倦飞而知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3分)(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分

6、)(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8、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饭疏食饮水 饭:吃饭B曲肱而枕之 肱:上臂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乎:哪里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工夫9、对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对于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即便生活贫苦,也乐在其中。B在孔子看来,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C孔子并不追求物质,认为只要精神愉悦,人

7、生就有意义了。所以对于那些过分追去物质财富的人持批判态度。 D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8、分)A樊迟御 御:驾车,赶车B孟孙问孝于我 于:向C无违 违:离开,离别 D父母唯其疾之忧 忧:担忧,忧虑12、对“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B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C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D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4、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诉衷情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

9、,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1)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哪个节日?诗中有哪些习俗?(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什么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9分,每个空格1分)(1)子曰:“_,则远怨矣!” 论语(2)子曰:“志士仁人,_, _。”论语(3) _ 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4)子曰:“ _ ,是谓过矣。 论语(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_, _。陈情表(6)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滕王阁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这种“

10、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造,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

11、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

12、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16、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2分)答: 17、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答: 18、用概括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之处。(4分)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2分)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