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34802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普宁一中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 人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普宁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4题。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更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

2、的例子容易被记住。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人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

3、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块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时此刻完全不受其它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问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流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

4、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究竞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1下列有关“直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直觉是突然跃入意识中的、使问题得到澄清的自觉的思想。 B直觉使科学家得益的可能性很大,魏格纳的板块构造说就是得益于病榻上产生的灵感。 C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直觉,直觉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情绪变化。 D直觉常常产生在专注的研究没有结果、转而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2第四段“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

5、中心”一句的意思是(3分) ( ) A直觉并不是思维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它只不过是反复探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 B直觉并不在自觉思考主流问题时出现,但可能出现在与主流问题相关的思维阶段。 C直觉往往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流中,与自觉思考的中心问题无关。 D直觉不会出现在自觉思考的主流问题中,因此只能从边缘问题中去寻找。3对有助于产生“直觉”的条件,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病床上休息或在澡盆中放松,完全不受其它干扰。 B。悠闲或从事如在花园里莳花弄草类的轻松活动。 C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清除思想的堵塞。 D暂时摆脱自觉思考的难题或烦恼,休息或从事轻松的活动。4综观全文,

6、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3分) ( ) A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思维堵塞。 B虽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过直觉的体验,但直觉产生的心理原因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C直觉是一种客观现象,科学家重视直觉的作用对科学发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D对直觉现象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家也必须是敏感的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而不能墨守成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

7、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当是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

8、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唐虞:指尧、舜二帝,即唐尧、虞舜。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朝名将。5对文中加点词词义理解不正

9、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甚矣,汲黯之戆也!” 愚直,刚直。 B然黯以亢礼 相当的、平等的。 C臣谨以便宜 利益、有好处。 D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 赞扬、夸奖。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以庄见惮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踞厕而视之 C其见敬礼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D公卿皆为黯惧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汲黯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虽为天子敬重礼遇,但亦因多次直言进谏而不能久居官位。 B太子即位,河内失火,汲黯奉命视察,他却自作主张打开河南的官仓发放粮食赈济当地遭受水旱灾害的百姓。

10、这足见汲黯体恤百姓而处事灵活机变。 C汲黯品行高洁,不畏权贵。面对初为廷尉的新贵张汤,他多次在天子面前大声质问并咒骂,一针见血地指出张汤虽任公卿而私心未泯,揭穿了他的险恶用心。 D大将卫青贵为国戚,位高权重,但汲黯与之相见坚持不跪拜,却赢得了卫青的信任与器重。8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译文: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译文: (3)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译文: (二)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夜到渔家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

11、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9.诗中“主人犹未归”和“月出钓船稀”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请结合全诗说说这两句诗所表达的诗人的心境与情感。(5分) 10.请从笔调与意蕴内涵两个方面,对诗歌结尾句“春风动草衣”加以赏析。(5分) (三)古诗文默写 (8分)11、请在A组里任选三句,B组任选一句。(每句2分)A组: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B组: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春

12、江潮水连海平, 。 ,何处春江无月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浮士德小插曲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老德留学生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曾经被许多名人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名字。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事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