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27130751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二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从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同时对外贸易发展,到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逐步开始落后于世界。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

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并成为新的正统思想;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突出;宋词、元曲、书法和绘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第一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一 早期王位继承方式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3、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A王位世袭制尚未真正形成B王位继承注重选

4、贤任能C王位继承制处于探索阶段D王位继承尚存在随意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可知,当时的王位继承制遵循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未确立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说明王位继承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故选C。王位继承制在禹传位启时已经形成,排除A;禅让制注重选贤任能,王位继承制注重血缘关系,排除B;从材料可知,王位继承遵循兄终弟及原则,这与随意性的说法相悖,排除D。【问题突破】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逐渐演化成国王的特权。王位有时父

5、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问题二 分封制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

6、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2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B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

7、有主要干线”可知这表明西周时期道路交通发达,主要干线可直达各诸侯国,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表明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故B项正确。A项“全国各地”、C项“各少数民族”属于绝对化错误,排除。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问题突破】全面理解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3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4影响(1)积极影响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8、,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消极影响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5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问题三 宗法制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

9、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出纳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相当独特的社会现象,如“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另外,燕太子丹曾为质于赵和秦、嬴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等。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体制日益衰败B东周王室共主地位下降C国家正由分裂走向统一D诸侯国间极力谋求信任【答案】A【解析】题干的现象表明周王室的地位衰微,无法命令诸侯,甚至受制于诸侯,严重破坏了宗法制下的大小宗的隶属关系,故A正确;东周时期周天子仍然是天

10、下共主,“王室共主地位”表述错误,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周郑交质”反映的是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D“诸侯国间”表述错误,排除。【问题突破】全面理解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1)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特点)(2)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周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4作用(1)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11、,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深远影响(1)利: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2)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问题四 礼乐制度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等级贵贱【答案

12、】D【解析】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具有绝对权威,故A错误;根据“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B错误;据“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C错误。【问题突破】全面理解礼乐制度(1)特征礼和乐相融合的森严的等级制度。(2)内容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3)目的及作用维

13、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问题5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无视礼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达1016个”“有国名之城邑之名者百余

14、”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关于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的信息点,排除;B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夺,排除。【问题突破】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2)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3)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严格

15、的等级制度,但是受封诸侯和大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表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史料二 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史料三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注】“姬姓”属于王族。【注】意指限制诸侯势力,维护周天子权威。【注】说明周王室衰微。【注】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来泛指地方长官。1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以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的特点。史料二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史料三反映了分封制走向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退出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