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12985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文言实词要点-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 专题1 文言实词要点文言实词要点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

2、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

3、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

4、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

5、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教材联想规律总结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两个名词连用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分析:“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名词补语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分

6、析:“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能”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水”,故“水”活用为动词。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扣舷而歌之。(赤壁赋)分析:“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歌”的行为的状态。故句中“歌”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唱歌”。而(表修饰)名词当连词“而”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名词代词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教材联想规律总结楚左尹项伯者,项

7、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形容词宾语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分析:“欣”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所形容词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则秦未可亲也。(鸿门宴)分析:“可”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亲”,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亲”为动词,译为“亲近”。能愿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放在“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

8、。(赤壁赋)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副词形容词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教材联想规律总结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分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分析:“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

9、“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正”为形容词,与“乘”构成动宾关系,故“正”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教材联想规律总结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

10、名词前加一“像”字。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分析:“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

11、”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的特点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在”“从”一类的介词。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教材联想规律总结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分析:“舞”“泣”

12、“活”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之”,故“舞”“泣”“活”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愚”“完”均为形容词,但分别让后面的宾语“黔首”“璧”具有了“愚昧”“完整”的状态,故“愚”“完”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3、分析:“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分析:“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名词的使动用法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4、。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教材联想规律总结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而耻学于师。(师说)分析:“渺”和“耻”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沧海之一粟”和“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渺”“耻”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渺小”“以为耻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吾从而师之。(师说)分析:“侣、友”和“师”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和“师”为意动用法,译为

15、“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分)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