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23807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堂检测(十六)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28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京邑之人也筑无以,则王乎B.不出,火且尽筑臣死且不辟,卮酒安足辞C.广遂上疏乞骸骨筑于是怀古,遂投汩罗而死D.及其执丧,哀毁过礼筑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宜戮讼者,以谢冤魂筑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筑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筑且尔言过矣3.下列各组句

2、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顷之,目似瞑,意暇甚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筑宋何罪之有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筑杀臣不亦枉乎4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良乃入,具告沛公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不出,火且尽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相如因持璧却立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抚军不忘所自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C吾与汝毕力平险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犹且从师而问焉过

3、而能改,善莫大焉6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D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7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贵以近知远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二、主观题,解释下面文段中虚词的用法(72分)也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

4、,吾辈何能及5也!”答案: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所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

5、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案: 为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答案:若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

6、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 何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答案: 然 太祖至赤壁,欲平孙、刘。刘备闻之,大戚,汪1然出涕曰:“何以拒之?”孔明对曰:“主公以仁义行天下,2然而不胜者,未之有也。待吾说东吴共拒操贼,主公以

7、为何如?”备曰:“3然。”于是至柴桑,面见孙权。孙权曰:“汝所言即是,4然刘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吾主虽败,实力尚存,且吾主乃汉室之胄,视操若鸡犬5然,安能惧操?其势必取胜,此乃英雄气概使之6然也。”权曰:“先生之言是也。7然则吾两家将何策以应之?”答案:参考答案一、1.D(A.则:表肯定的副词,就是;连词,那么。B.且:副词,将要;连词,尚且。C.遂:连词,表承接,于是、就;表结果的副词,最终。D.及:均为“等到”之意,表时间。)2.A(A.两个“而”均为连词,都表修饰,不译。B.以:表示目的的连词,用,用来;表顺接关系的连词。注意,同为连词,试卷也考查二者的细微区别。C.则:

8、假设句中表结果的连词,那么;连词,表顺承,就。D.且: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说,况且)3.D(A.之:助词,补足音节;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也:用在句末表判断;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C.之:句中音节助词;起提宾作用的助词。D.两个“乎”字都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4该题考查到四个文言虚词,A项“乃”均为副词,“才、就”之意;B项“且”均为副词,但是意义有细微区别,一是“将要”之意,一是“将近”之意;C项“因”主要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第一句是此用法,

9、第二句“因”为连词,应译为“于是”;D项“则”均为连词,作连词时其义项最多,该项中一表承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一表转折,译为“却”。答案:A。5A项均为“所动词”结构,用法意义相同;B项“为”均作介词,一是“因为”,一是“为了”;C项“与”,前句为连词“和”,后句为介词“替”;D项“焉”,前句为代词“他”,后句为兼词“于之”。答案:A。6A项均为“之”的动词用法,“到去”;B项均为表被动的介词;C项“而”均为连词,但前句为并列连词,后句为表修饰的连词;D项均为介词,相当于“于”。答案:C。7A项均为人称代词“他的”

10、;B项均为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均为介词“根据”;D项前句为假设连词“假如”,后句为代词“这样”。答案:D。二、也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乎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焉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 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

11、、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 代词,可译为他们所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为1、 介词,可译为因为2、 动词,可译为是3、 介词,可译为对、向4、 介词,可译为被5、 动词,可译为作为6、 动词,可译为做7、 介词,可译为为了8、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 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若1、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 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 代词,可译为你5、 连词,选择关系,

12、可译为或、或者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乃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何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然1、 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相当于口语中的“地”2、 承上逆转,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3、 应答词,可译为是的4、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5、 名词或词组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相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6、 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7、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