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2352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十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鲁人.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十六)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

2、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3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方法指导】 一、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 1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焉 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3、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 a)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b)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c)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何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4、,如果讲得通,那么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为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同位互推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6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

5、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又如:之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7语气表达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6、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 a)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b)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9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

7、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0联想旧知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如:朝野服焉

8、,号为独立使君”。 11、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 12.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13.辨析词性法 凡

9、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如:a)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秦伯悦,与郑人盟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区别人称法 如:秦王恐其破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作师说以贻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二、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10、。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 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

11、与汝复算耳! 促织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

12、语?先进3多么(参见P3)例释: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 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 今

13、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子无乃称庄子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