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71064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菲克血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液学影响【摘要】 目的 观察菲克血浓(聚明胶肽)用于改良后的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合、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ASA 级,随机分成菲克血浓组(P 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R 组) 。每组 10 例。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快速输入菲克血浓液10ml/kg 后开始手术,于术中、手术结束后再次给予菲克血浓10ml/kg。对照组则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 10ml/kg。监测血液稀释前(T1) 、稀释后即刻(T2)及开始后 30min(T3) 、手术结束后 1h(T4) 、手术结

2、束后 6h(T5)动、静脉血中血流变指标、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后 60min 和手术结束后 6h 内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 LR组(P0.05) 。P 组 APTT 在 ANH 后显著延长,明显长于其他各时点值和 LR 组值(P0.05) 。两组动脉血 pH 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 )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等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使用菲克血浓后血液粘滞度下降,血流速加快,代偿了 Hb 浓度下降对机体携氧能力的影响,保证组织氧供。2【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菲克血浓;急性等

3、容量稀释;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从而导致致死性肺栓塞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医师在各个方面预防其发生的同时,正逐步考虑从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减少其发生率,近年来人们从动物实验中了解到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其降低或减少血栓发生的几率。本文通过对 20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急性等容量稀释,观察菲克血浓(聚明胶肽)用于改良的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 ANH 对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合、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 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ASA 级,年龄 5378 岁,除外严重心血管疾患及内分泌、血液系统疾

4、病。术前血常规正常,随机分成菲克血浓组(P 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R 组) 。1.2 方法 两组手术病人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用药量为1012mg(0.75% 布比卡因 2ml+10%葡萄糖液 1ml 内含麻黄素10mg) 。麻醉前经静脉快速输入菲克血浓 10ml/kg 后,于手术中、3手术结束时再给予菲克血浓 10ml/kg,而 LR 组则快速输入平衡液500ml,两组术中均输入平衡液 500ml,依据失血情况,若失血400ml,输血浓缩红细胞 2u 或全血 400ml。所有患者均连续监测监护导联和测心率(HR) ,经右颈内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桡动脉穿刺测动脉压,测得平均动脉压

5、(MPA) 。分别在血液稀释前(T1) 、稀释后即刻( T2)及开始后30min(T3) 、手术结束后 1h(T4) 、手术结束后 6h(T5 )抽动、静脉血作相关监测。1.3 监测指标 血液流动力学指标: MPA、CVP、HR 等,用热稀释法测得心排量(CO)和心脏指数(CI) ,算出心搏指数(SVI) ,分别在稀释前、血液稀释即刻、稀释后 30min,1h 、6h 抽取股动脉、股静脉和肺动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并进行血气分析。1.4 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血流变: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氧代谢指标:动脉血 pH 值,动脉血氧分压

6、( PaO2、PvO2 )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 )等。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xs )表示,用 SPSS1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内和组间均用配对资料 t 检验,P0.05) ,CO 和 CI 值在血液稀释后明显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血流变学指标 见表 2。两组在血液稀释后,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均有所下降(P0.05) ,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稀释前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在稀释后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 。血小板及血红蛋白5均未见明显变化,凝血酶原时

7、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无明显变化(P0.05) 。表 1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xs)注:组内与稀释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 2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xs)注:组内与稀释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 3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前后患者 Hct、 PLT、PT、APTT 的变化 (x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 4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后血气分析指标 (xs)6注:组内与稀释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3 讨论手术后继发血栓形成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患者和手术麻醉因素。从病理生理角度上看,既与血

8、管内皮细胞、组织的损伤有关,又与血流缓慢、血液黏滞的改变和凝血系统、溶血系统的异常有关。各种使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疾患呈现血液高凝状态时,可导致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淤滞,如围术期得不到及时改善,则极易发生血栓形成和栓塞1 。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 2均可促使血栓形成和使已形成的血栓脱落。糖尿病患者更易诱发3 。而麻醉因素可能也是诱因之一。术前禁水使血液浓缩;动静脉穿刺置管时间又值得考虑,术中体温降低会使血液黏滞度升高;持续血压偏低,导致脏器灌注不足,血栓形成危险性增加。更有研究表明,手术的种类(骨科、妇科等) 、部位(腹部大手术、下肢手术)等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决定了血栓发生的危险性1 。深静脉血栓

9、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学者用静脉造影法进行研究发现,48以上的股骨头置换的病人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关节置换的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高于骨科其他手术病人。近年来7人们逐渐认识到血液稀释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作为一种有效地血液保护措施,术前行等容血液稀释已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由于实施比较复杂,有血液污染的可能,以及需要费用和时间增多等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术前急性超溶血液稀释(AHHD)又广泛应用于临床,虽实施方法简单,但短时输入大量的胶体液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的病人难以实施,故我们改用 10ml/kg 的方法,同样起到扩容和血液稀释的作用,且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临床证实适度的血液稀释有利

10、于氧的输送4 ,可改善重要脏器的灌注和微循环。本实验也看到由于聚明胶的分子量和黏滞度与人体相似,其 pH值、电解质含量亦与人体血浆相似。作为等溶性血液稀释的容量扩充剂,在改良后的 ANH 后 120min 内可迅速扩容,维持 MAP 和CVP 在血液稀释前后无明显变化。由于血液稀释后组织灌注增加,外周和肺循环扩张,CO 和 CI 增加,以代偿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组织氧代谢保持在稀释前水平,说明用聚明胶进行中度 ANH 时,机体的氧供和氧耗量平衡的,无组织缺氧发生。正常情况下组织只利用氧供的 10%25%,此即为氧储备,是血液稀释的基础5 。本实验观察到 P 组稀释后 Hct 降到(32.34.

11、0)%,稀释 60min 为(31.43.5)%,发现改良后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后当 Hct 为 25%或 20%时,氧供不但不会下降,反而8上升,动脉血 pH 值正常,不影响内环境稳态。血液流变学各参数可作为反映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标志6 。有资料报道栓塞的主要致死原因是因为术后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尤以骨科髋部手术时更加危险7 。血流缓慢和淤滞是造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适当降低血液黏滞度能促进血流灌注,是血液循环能在正常压力下通过高阻力的血管床,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从理论上说由于血液稀释使血浆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浆黏度必然降低,然而本研究中血浆黏度并不降低,可能因为聚明胶肽是大分子物质

12、,提高了血浆中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在恒定的切变率下,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可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局部血液滞留,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本研究结果表明,用聚明胶肽进行改良 ANH后,血细胞压积 Hct、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可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保证组织的血流灌注,防止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损害。对于老年人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具有创伤大、失血多等特点,维持足够的血容量和保持稳定的血流变和血流动力学至关重要,使用聚明胶肽进行改良后的等容血液稀释,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增加组织血流灌注,保证氧供,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程度,对心肺、凝血、组织氧代谢及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围术期静脉

13、血栓的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和术后生9存率。【参考文献】1 王春艳,唐显玲.围术期血栓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 :697-698.2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5-280.3 Axelrod DA, Upchurch GR Jr, DeMonner S, et al.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undergo elective major vascular surgery. J Vas

14、c Surg,2002,35:894-901.4 Monk TG,Goodnough LT,Pulley DD, et al. 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can replace preoperative autololgous blood donation as a standard of care for autololgous blood procurement in radical prostatecotomy. Anesthanaly,1997,85:953-958.5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6 范家骏,赵国欣.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5-99.7 Monk TG,Goodnough LT. Acute normovlemic 10hemodilution. Clinical orthopaedics,1998,357:74-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