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09523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办学模式 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建校于1974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2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晋升为技师学院,成为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学院是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数控铣工及汽车维修工技能实训基地、全国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市首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北京市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北京市数控专业技能大赛基地,曾举办过全国第一、二届数控技能大赛、全总第三届职工数控铣床技能大赛和北京

2、市第一、二、三届职工数控技能大赛总决赛赛事任务。学院现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多元。教职工400余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0余人。在校生5000余人,其中高级工班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学制式技师班学生近百人。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高端引领、多元办学、能力本位、内涵发展”的方针,坚持“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办学质量与社会接轨、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企业的需求就是学院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拓高技能人才培训市场,拓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在数控、汽车、机电、环保与生物

3、制药、计算机技术等五大类15个专业开展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其中数控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开展院校学制式技师的培养。“十一五”期间,学院培养高级工13798人,技师、高级技师2151人。伴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技能人才越发地显得紧缺和重要。据悉,“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高技能人才总体缺口13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缺口5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发挥技师学院主动培养的作用,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就显然尤为紧迫和重要。这些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我院关注企业的需求,紧紧依托“

4、校企合作、一体化课改”两大抓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一、对高技能人才的准确定位是做好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一般来讲,它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独立解决生产技术中关键问题的能力;第二,适应设备更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第三,具有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与丰富产品品种的能力;第四,具有有效带动和协调其他技术人员技术攻关,或整个生产环

5、节的组织能力。他们与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构成企业的人才群体,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企业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造就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必须经过较系统、较全面的学校培养和训练,并在实际生产中锻炼成熟,在终生学习中持续提高。这已是发达国家多年总结出来的培养模式和强国经验。技师学院是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脱颖而出的,它必须突破传统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模式,贴近市场、面向企业,在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克服传统教育观的束缚,运用自身办学优势和特点,探索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二、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是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两大抓手基于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理解和

6、成长规律的把握,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参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出版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改革两大关键,对接需求,开发课程,实施教学。1、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的高素质劳动者,首先就要会干活、能干活,对接企业需求,对接岗位需要,离开了企业的通力合作和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只有校企

7、合作才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这些年,我院一直坚持“企业的需求就是学院目标”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内容,探索开放多元的校企合作形式。目前,学院已与百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每个专业至少与5家以上的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促进了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办学特色的凝练、办学成果的突显。学院80%的高级工班和100%的技师班都是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像数控专业有SMC、福田康明斯、北京机床所、红旗订单班;汽车系有北京现代、东风标致、北京奔驰、宝马订单、恒日订单班;机电系有中心国际、康特荣宝订单班;环保与生物制药系有青岛

8、圣翰、戴安、北京理化所订单班等。这些订单班的设立,绝不是挂个牌、命个名,而是从组班开始,校企双方就把这些学生“真正地当成自己的人”。对于学校来说是“学生”,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员工”,企业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全过程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强化专项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养成,增强了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校企双方定期组织学生召开由企业领导专家、学院领导教师参加的校企双方联谊会、座谈会、交流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专项主题活动,设立企业奖学金,按照企业班组形式建制班级,引进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了学生归属感。应该说,这些订单班学生身上被

9、“烙上”了企业的鲜明印记,学生们提高了“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保障了学生实习就业后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2、一体化课程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甚至理实一体的教学都很难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实现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才是我们要追寻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我院自2004年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来,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改原则,开发学习领域和教学项目,探索和实践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发出了像汽车系的倒车雷达、改装车、卡丁车,数控系的液压扳手、桌面小铣床、EMCO两冲程发动机

10、、数控铣床改造、转向箱体,机电系的气动和液动控制回路功能实现项目群、MPS(模块化生产系统)项目群,环保系的水质、室内气体监测项目群、食品安全检测项目群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项目,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什么说工学一体化教学适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基于如下三点原因:一是课程开发体现了工学结合。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职业与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领域、课业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五个步骤,每一步都紧密地与企业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课程内容来自于企业,来自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二是教学项目的实施就是一个工作过程。在实施教学项目过程中,以小组的形

11、式,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主体,按照收集学习信息、制订项目学习计划、研讨实施方案、执行方案、检查验收、评估反馈六个环节实施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达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所教、所学、所用三所对接”的理想效果。三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学生在完成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而开发出的教学项目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了专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出学生责任感、质量意识、团队协作、信息收集、沟通协调等综合职业素质,这些也正是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三、加强师资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依托于一体化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有一支与其匹配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12、应该说,一体化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是当前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一个主要矛盾点。加强一体化师资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技工院校提升内涵品质、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办学目标的一项核心工作。为建设一支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胜任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这些年,我院借助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承担全国技校系统师资培训、北京市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项目以及举办全国、北京市技能大赛活动,研究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开展一体化教师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在一体化教师培养工作中,学院形成了由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的梯度发展的目标清晰、可操作、可推广的技校教师培训体系。学院在外引、送培的同

13、时,更加关注校本教师培训工作,要求教师做课改、做项目,深入到一体化课改之中,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开展内部培训。学院明确,只要是专业教学计划设定的教学项目,包括引进的外协加工任务,教师必须亲自动手,能够独立完成。所谓的教学生“干活”之前自己必须先会“干活”。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理会课标、书写教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步培训法的基本功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技巧,学会“教学”。“会干活”、“会教学”,这就是学院要打造的一体化教师。几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骨干教师。朱永亮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和人社部认定的全国一体化教改专家;张萌同志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韩强

14、、李曙光等9名同志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成林、李洪峰、肖鹏等一批老师成为具备企业培训师资质的培训师。正是因为学院有了这样一批一体化教师队伍,确保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学院在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中,有两名学生获得冠军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国家、北京市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中有30余人次的学生选手获得优秀奖以上奖励,在首都技工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高级工班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被提前抢订,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在100%。许多毕业生在企业迅速成长,受到重用,成为班组长、技术骨干,乃至走上管理岗位,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四、院校化技师培养是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新技师能否通

15、过院校进行培养是近年来业界一直争论的一个课题。我们认为,对于知识技能型专业,只要坚持的是校企合作办学之路,采取的是工学一体化教学,集中式、标准化、规模化培养新技师一定是可行的。按照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的规定:部分知识技能型的专业,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后,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核批准,可以由院校直接发放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我院自2007年开始开展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并率先在知识技能型专业技师的院校培养上进行探索。2008年10月,我院数控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

16、业的技师培养方案通过了国家人社部、北京人社局邀请的来自企业、部委、院校的14位专家的评审,并于12月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复(人社职司函200821号),同意我院开展院校学制式技师培养。目前学院技师班学生共计98人,其中首批技师班23人于今年7月份即将毕业,正在筹备考评工作。在制订与实施院校化技师培养方案过程中,学院充分借鉴传统技师成长的经验,按照国家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和知识技能型专业特点,遵循“三三原则”,即“三个合作:课程方案由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开发形成;培养过程由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到过程管理与检查;培养质量由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评价。三个对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学习方法与企业的工作方法对接”,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采取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的模式,引进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其培养模式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