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9471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上升,蓄谋侵略中国。(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2进程(1)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2)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4)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3)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4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2)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3)准许各国驻守北

3、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4)惩办“首祸诸臣”。(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辨析比较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重点理解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

4、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2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影响列强侵华特征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

5、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3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运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提示: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此时晚清政府不准在通商口岸设厂,但到第

6、二年允许通商口岸设厂,这与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有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2)袁伟时说:“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提示: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应用贯通1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

7、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A南京条约签订B北京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解析:选C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激起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与材料信息“台湾义军”“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信息一致,选择C项。2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解析:选B根据题干漫画中有八个国家“惩罚”中国的这一信息,可知其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故B项正确。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解析:选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