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94638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丰县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教师:李为爱项目内容课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

2、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准备教材、教案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

3、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

4、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

5、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3) 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土

6、地问题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董仲舒的生平: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

7、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1)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需要(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思考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

8、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换一个问法

9、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探究: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以及思考栏)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

10、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

11、的导向作用。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

12、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文化主流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板书设计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2、从“无为”到“有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2、思想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三纲五常”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三

13、、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3)中央设立太学(4)各郡县设立学校2、影响(1)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