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9447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 蜀道难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唐) 李白主备:朱月军一、蜀道简介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色调瑰玮绚丽,形象鲜明

2、,语言清新自然,有“诗仙”之美誉。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三、字词梳理 1、注音。 噫吁 (yx) 鱼凫(f) 石栈(zhn) 猿猱(no) 巉岩( chn) 喧豗( xun) 扪参(mn) 砯崖(png)崔嵬(wi)吮血(shn) 咨嗟( z ji)2、解释下面加点词。(1)尔来四万八千岁:那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可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3)百步九折萦岩峦:绕着 (4)扪参历井仰胁息:摸(5)连峰去天不盈尺 :距离 去,;盈,满

3、。(6)侧身西望长咨嗟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西当太白有鸟道 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盘盘 8但见悲鸟号古木 9雄飞雌从绕林间 10使人听此凋朱颜 11连峰去天不盈尺 12枯松倒挂倚绝壁 13飞湍瀑流争喧豗14砯崖转石万壑雷1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6所守或匪亲17锦城虽云乐 18侧身西望长咨嗟1、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2、危危乎高哉 高危如累卵 危险正襟危坐 使.正,端正上屋骑危 屋脊3、去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 离开除残去秽 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

4、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3)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写蜀道人事之难,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四、诗歌的整体感知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5、,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

6、旋激荡,余韵悠长。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五、课文研读: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第一部分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A: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不与秦塞通人烟,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从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地崩山摧壮士死。 B:(1)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

7、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也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C、开头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小结: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

8、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上下对举虚实结合万仞深渊,急浪回旋黄鹤不得过反衬、夸张猿猱愁攀援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细节描写小结:运用了上下对举、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反衬夸张:黄鹤善飞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说明人行走难上加难。这是叹蜀道之高。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3、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悲鸟号古木,

9、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从“上有六龙”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方面? 高,难行4、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

10、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这一部分主要写蜀道的什么特点?险可畏5、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 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路面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给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防为主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二年(761)到大历初(766、7

11、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

12、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这一段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战祸之烈火申戒“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诗人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加深寓意13、综述要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13、。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板书:开篇:主旨句一见蜀道难,难于上青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照应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蜀道难,难于上青诗句欣赏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