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94467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03-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Word版缺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一【专题概述】“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未来。阿房宫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

2、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为鉴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六国论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

3、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

4、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

5、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

6、词中佳作。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二【自主先学】一、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问题。第一段原文翻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宫建成(了)。覆盖重压着三百多里的土地,完全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向北构筑,(再)向西弯折,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地流进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像腰带一样曲折迂回,屋檐像鸟喙一样向高空飞啄;(亭台楼阁)各自依凭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都向中心汇聚,(密密匝匝)屋檐对峙交叠。盘旋

7、婉转,屈曲回环,像蜂房,如水涡(精致套连),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一点云彩,哪里来的蛟龙(飞腾)?双层的楼间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哪里来的(七彩)霓虹?高低参差、幽冥迷离的楼阁,(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歌台上乐音温柔,呈现出和乐的春光;舞殿里彩袖飘拂,引动出凄冷的风雨。在同一天之内,在同一座宫里,气候却截然不同!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注音骊()山囷囷()不霁()何虹矗()(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三)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义:;今义:。)2.隔离(古义: ;

8、今义: 。) 3.走(古义: ;今义: 。) 4.气候(古义: ;今义: 。) (四)解释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3.盘盘焉( ) (五)句式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第二段原文翻译:(六国的)妃子嫔妇、诸侯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楼阁,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光闪闪烁烁,(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乌黑的云彩纷纷扰扰,(是她们)梳理着清晨的发髻;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烟雾缭绕弥漫,(是她们)焚燃了熏香椒兰。雷霆忽然震响,(是)宫车驰过;辘辘

9、的车轮声渐听渐远,远远的,不知道它所去的地方。(宫女们)把自己的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容貌,都修饰到最为美好,最为妩媚,(然后)久久伫立着,期望始皇的宠幸光临;(可)有的人三十六年没有能够见到始皇。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注音妃嫔()媵()嫱()辇()朝歌夜弦()明星荧荧()晓鬟()辘辘()远听杳()(二)词类活用 1.廊腰缦回( ) 2.朝歌夜弦( ) 3.辇来于秦( ) 4.朝歌夜弦( ) (三)解释1.雷霆乍惊( )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4.尽态极妍( )(四)句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第三段:原文翻译:燕国赵国收藏的珍宝,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

10、楚国保存的瑰奇,(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他们的人民手中掠夺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可是国家破亡,所有这一切)一天都不能再占有,被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被当作铁锅,把宝玉被当作石头,把黄金被当成土块,把珍珠被当作砂砾,丢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眷念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搜刮钱财时达到一锱一铢也不放过的极点,挥霍它们时却像泥沙一样呢?使得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纵纵横横的栏杆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裸

11、露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呕哑的琴声笛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多。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说话,却敢于(在心中)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戍守边疆的士卒(陈胜、吴广)一声大叫,函谷关就被(刘邦)攻占了,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那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注音摽()掠其人 鼎铛()玉石 逦迤()()庾()锱铢()() 架梁之椽() 管弦呕哑()()瓦缝参差()()直栏横槛()(二)词类活用 1.收藏( ) 2.鼎铛玉石( )( ) 3.金块珠砾( )( ) 4. 楚人一炬( ) 5.可怜焦土( )(三)古今异义1.经营(古义: ;今义: 。) 2.精

12、英(古义: ;今义: 。)3.可怜(古义: ;今义: 。) (四)解释1. 一: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黄鹤一去不复返(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 于: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 日益骄固( ) 4.戍卒叫,函谷举( )(五)句式1.几世几年,摞掠其人( )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3.戍卒叫,函谷举( ) 第四段:原文翻译: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那么(依靠他们)就足以抵抗秦国了;如果秦(统一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呢?秦人没有时间亲自(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那么后代人为它哀叹;后代人为它哀叹但是却不以它为鉴,又要让(他们的)后人再为他们哀叹了。文言知识点整理:(一)词类活用 1.族秦者秦也( ) 2.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