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9353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 Word版缺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检测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A组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3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

2、采暖、通风等要素。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A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 B科技水平提高C社会治安改善D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4.(2016淮安高一期末)如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B B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尚的变革C洋务运动期间留长辫不利于机器操作 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5从以下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旧式婚礼新式文

3、明婚礼照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A B C D6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8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

4、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9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 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A B C D10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

5、。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A B C D11(2016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12.(2016邯郸高一期末)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

6、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B组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对这些风俗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先从近代通商口岸开始 B呈现地区变化不均衡的特征C与社会思潮变化密切相关 D以全面西化的实现而告结束2民国初年,山东济南“各方铺户所列奢侈品一类,实远不若南方之多”“首饰铺玻璃匣中所陈设者,大抵皆为南方三十年前之古旧银器”,手

7、帕“亦皆南方三十年前通行之物”。这说明()A当时南方奢侈之风远不如山东盛行 B辛亥革命对山东社会发展没有影响C当时山东还没有出现近代民族工业 D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3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

8、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5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A B C D6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

9、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B C D7“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是报刊具有()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8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该材料理解正

10、确的是()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9央视新闻30分曾经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这表明()A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 B网络信息要辨别使用 C我们应该远离网络 D可以杜绝垃圾信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清末男子孙中山旧式婚礼文明婚礼材料二租界内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

11、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材料三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申报 维新运动中的报刊革命派创办的报刊(1)观察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

12、型的原因。(3)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答案精析一、选择题A组1B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2D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3D传统民居“墙高”“门窗严实”反映了人们的防患意识和封闭意识;现代居室注意方便、采光、通风等要素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治安和科学技术条件。故A、B、C三项均正确。D项表述错误,传统审美标准不会被彻底抛弃。4D材料“时兴起戴帽子”的主要原因是失去辫子一时不适应,与西方

13、生活方式的传入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现象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失去辫子”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洋务运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民众被迫剪辫,一时不适应而选择戴帽子,故D项正确。5A通过图片可以发现,近代婚姻在服饰、发式、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6A题目反复强调女子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年”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项。7A材料反映的是中西物质文化并存,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及多样性。这不能体现出学习西方的渐进性。8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9B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铁路建设的情况,无法看出整个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故错误;从图片中清政府贷款修筑和独立筹资官办的比重可知正确;由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故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10C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现了公共交通;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