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9298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学过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1)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2)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4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解读与点拨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可以概括为“一个高潮、一个原则、两个会议、三大政策”来识记。“一个高潮”指同苏联等17国建交;“一个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会议”指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三大政策”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政策。深化探究1 材料问题:(1)观察图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对此,新中国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予以应对?(2)图二反映了当时中苏两国怎样的国家关系?这一做法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参加日内瓦会议(1)召开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召开: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解读与点拨“印度支那”释义: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3参加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2)概况: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3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读与点拨“求同存异”方针解读:“求同存异”中的“同”指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肩负共同的历史使命,即反殖、反帝和反霸,维护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异”则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化探究2 材料问题: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解读与点

5、拨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经过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按照国际公认原则,作为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理应代表全国人民参加联合国,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依据。但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过长达22年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以恢复。深化探究3 材料 问题:(1)乔冠华因何大笑?他的笑那么潇洒豪放、痛快淋漓,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2)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四、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

6、化(1)背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2)经过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意义: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读与点拨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建交,而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因为尼克松访华只是表明中美两国结束了

7、长期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深化探究4 材料 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大权之所在一书的第204页上这样写道:(日内瓦会议之后)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看了一眼旁边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图一)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回忆道:“(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图二)问

8、题:(1)两幅照片的拍摄时间相隔多少年?(2)为什么杜勒斯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3)为什么尼克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课堂探究答案】【深化探究1】(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和仇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推行“一边倒”的政策。(2)关系:同盟关系。意义: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探究2】(1)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原因:三国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9、;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深化探究3】(1)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说明: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一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才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深化探究4】(1)18年。(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3)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