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092977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0讲流域的综合开发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流域的综合开发一、选择题(2019郑州模拟)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该水库在水位108 m的时候,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有1 078个,故又称千岛湖。1982年千岛湖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20012011年新安江水库不同蓄水位对应的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与建库前相比,水库建成后()A湖面风速显著减小B湖面湿度明显降低C湖泊周围下渗减弱D湖泊周围无霜期延长2与2001年相比,2011年不同蓄水位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恢复植被B人工清淤C填湖造陆 D生态补水解析:第1题,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大,因水域降温慢而冬季气温较高,受其调节作用影响,湖泊周边区域冬

2、季气温升高而无霜期延长。第2题,图示同样水位情况下,2011年水域面积小于2001年,说明有一部分水域变为了陆地,则可能是填湖造陆所致。答案:1.D2.C(2019河南名校压轴联考)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如下左图)。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下右图),这也是控制太湖南部地区灌溉与排水的关键。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回答35题。3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原料丰富B竹子和木头结实耐用C竹

3、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D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4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A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B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C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D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5当时溇港的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A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B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C空气湿度变大,降水增多D季风气候稳定,降水变率减小解析:第3题,由“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可知,竹子和木头筑成的墙体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水土分离。第4题,溇港南宽北窄,可加快入溇港和出溇港的水流速度,防止泥沙淤积,延长溇港的使用时间。宽窄只影响引水、排水时间长短而不影响水量

4、多少;水闸控制着南部地区的灌溉与排水,则当太湖南部雨季时,为避免淹没田地,应开闸放水;而当该地区伏旱时,应开闸引太湖水灌溉。第5题,修建溇港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和竹子,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故水土流失加剧。溇港的修建会减轻旱涝灾害;对太湖南部湿地的开发会破坏植被,使空气湿度减小;不会影响季风气候的稳定性。答案:3.D4.B5.B(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下表为世界某大河流域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回答68题。流域面积230 万km2耕地2%森林覆盖率84%农田灌溉10%鱼类数量43种大城市1座草原3%已开发面积1%人口密度1人/km2水电站2座6.该河流域耕地比重较低的自然原因主要是该河流域()A地势

5、低洼,排水不畅多湿地B气候寒冷,光照与热量不足C气候干旱,难以发展种植业D地势崎岖不平,山地坡度大7该河流域大城市仅一座,大城市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开发程度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B资源贫乏,缺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C农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D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环境问题严重8根据表格数据推测,该河流域发展的方向是()A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B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C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造纸工业D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解析:第6题,该河流域面积很大(230 万km2),但鱼的种类却不丰富(43种),可以推测该河应位于较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从其他指标可知,该河流域森

6、林密布、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基本可以锁定该河为亚洲北部或北美洲北部的某条大河,热量是制约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7题,该河流域开发程度低,导致人口迁移拉力不足,大城市难以发展,A对。该地森林资源丰富,B错;该地农业规模较小,C错;该河流域内人口、大城市稀少,城市环境问题不严重,D错。第8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河流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该河流域的发展方向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对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旅游业,D对。“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造纸工业”都会破坏生态环境,A、C错。“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不利于区域发展,B错。答案:6.B7.A8.D

7、在河道上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形成较大的上下游水位差,构成水电站水头,这种水能开发方式称为坝式开发。坝式水电站常见的是河床式水电站和坝后式水电站。河床式水电站水头低,不会形成大面积水库,通常建在河流的中下游,其厂房位于河床中作为挡水建筑物的一部分,与大坝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只能形成50 m以内的水头,随着水位的增高,其投资也相应增大。坝后式水电站常建于河流中、上游的高山峡谷中,可得到中高水头。进入21世纪,我国相继建成龙滩、三峡右岸、向家坝、溪洛渡等巨型地下厂房,地处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溪洛渡地下厂房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据此回答911题。9坝后式水电站发电厂房建在地下,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

8、素是()A地形 B气候C水文 D科技10与河床式水电站厂房相比,坝后式水电站的地下厂房的优势是()A工程造价低,建设成本少B发电机组布置占地少C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D施工难度低,科技投入少11建坝蓄水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有()诱发局部地震危及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下游湖泊干涸和海水倒灌A BC D解析:第9题,材料中的“坝后式水电站常建于河流中、上游的高山峡谷中”是关键信息,将厂房建在地下,成本高,科技含量高,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没有足够的平地来建设厂房,A正确。本题容易错选D,但仔细分析可得知,科技是促进“发电厂房建在地下”的因素,而非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第10

9、题,坝后式水电站的厂房布置于地下,具有占地少、与挡水建筑物相对独立等特点。与河床式水电站厂房相比,坝后式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工程造价高,建设成本多,施工难度大,科技投入多。坝后式水电站厂房仍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第11题,坝式水电站拦河筑坝,会影响鱼类的洄游,危及生物多样性。建坝蓄水使通往下游湖泊的水量会不同程度地减少,当发生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时,下游湖泊容易出现季节性的干涸,沿海地区会出现海水倒灌。建坝蓄水破坏原有地质结构,容易引发一定区域内的地震,还会造成库区水土流失加剧。大面积水面的出现会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但不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答案:9.A10.B11.B二、非选择题12阅读

10、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展,成都用水需求在不断增加,滋润了成都两千余年的都江堰已经“力不从心”。成都决定在李家岩附近的两山之间建设水库,作为水资源缺乏或被污染时的备用水源地。材料二文井江发源于崇州西部山区火烧营东北麓,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3.2亿m3,李家岩段地处峡谷,地质条件稳定,上游植被保存较好,工业布局较少。据华阳国志记载,蜀郡守李冰建成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疏导了文井江,加固沿江河堤,使蜀地沃野千里,码头商贾云集。材料三下图为李家岩水库位置图。(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2)根据材料二,简述李家岩水库作为成都备用水源地的原因。

11、(3)推测蜀郡守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措施。(4)有人提出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解析:(1)从图中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可以判断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2)主要从河流流量、地质条件、建设费用、水质、水库使用寿命等方面分析。(3)根据材料可知,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主要有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等方面。(4)为开放性设问,若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更新慢、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危害等方面分析。答案:(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2)文井江李家岩段径流量大,可供水量大;地质稳

12、定,安全性高;峡谷段工程量小,能节省水库建设投资;文井江上游工业少,污染小,水质好;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水库使用寿命长。(3)疏通河道,改善水运条件;加固堤坝,减少水患灾害;引水灌溉两岸农田,解决文井江流域内农业用水问题。(4)赞成。成都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开采成本较低;可就地开采,不用远距离输水。或不赞成。成都用水缺口大,地下水资源更新慢,从长远看,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难以解决成都的缺水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沉降,影响成都建筑的安全;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导致成都生态环境恶化。13(2019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由秦

13、国修建,它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引泾河河水缓缓流入洛河。郑国渠对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史记河渠书对郑国渠记载到:“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盐碱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地关于郑国渠的歌谣云:“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自公元前246年到公元1930年,郑国渠渠首(从泾河取水的地方)曾六次变更。下图示意郑国渠位置及历代渠首位置。(1)说出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2)简述郑国渠对改善渭河平原农业土壤的作用。(3)说明自先秦以来人们不断改变郑国渠渠首的

14、主要原因。解析:(1)“渠成”无“凶年”,说明因修建水渠,减少了凶年危害;则凶年是指干旱、降水少而田地收成减少的年份。干旱的气候成因可从降水少、蒸发大角度分析,而降水可从夏季风的不稳定(年际、季节变化大)角度分析。(2)“填淤之水”“其泥数斗,且灌且粪”,体现了增加土壤水分、肥力的作用;“泽卤之地”“关中为沃野”,体现了改良盐碱地作用。(3)图示渠首向泾河上游移动,则渠首地势不断升高。结合该地位于黄土高原而河水含沙量大,易淤积抬高渠床分析即可。答案:(1)旱灾。关中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凶年降水偏少(凶年夏季风弱,关中平原降水少);年降水量较小且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夏半年)蒸发量大。(2)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土壤水分;泾河含沙量大,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郑国渠引泾河水冲洗渭河平原的盐碱地,缓解了土壤盐渍化问题。(3)郑国渠渠首不断向泾河上游方向移动。因渠首附近的泾河下蚀作用,泾河水位不断降低,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郑国渠泥沙淤积,输水渠河床不断抬高,使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为使得泾河水能自流到渠内,在上游河段(高海拔河段)设置新的渠首(取水口)以便于泾河水能自流入渠。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