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92698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血缘纽带B. 家国一体C. 等级森严D. 地方分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在政治上是天下共主,在血缘关系上也是大宗。天下共主代表“国”,血缘大宗代表“家”,周天子一人具有两种身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血缘纽带只涉及血缘关系,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共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方面等级严格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

2、体现地方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泰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 修筑长城B. 焚书坑儒C.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D. 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故排除C项;根据“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割据攻战而废除了分封制,以“求其宁息”,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

3、施是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点睛】随着血缘关系的淡薄和中央控制力的下降,分封制最终导致了地方诸侯割据和彼此之间的攻战。秦始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而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避免了地方割据和相互攻占。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规定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弱化了汉初的

4、郡国并行体制,故排除A项;推恩令与是否巩固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无关,故排除B项;推恩令将地方封国进行拆分,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排除D项。【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4.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A.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B.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D

5、.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地方管理无关,不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但并没有彻底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独尊,又将相权一分为三,使各省长官能各司其职,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排除D项。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枢密副使C. 知府D. 通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转运使、知府和通判

6、都是宋代的地方官员,不可能“位同宰相”,故排除A、C、D项;枢密使掌管军权,分割了宰相权力,管理军国要政,所以包拯“位同宰相”的职务应该是枢密副使,故选B项。6.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D.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答案】B【解析】【详解】“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宗法制,与科举制无关,故排除A项;“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描述的是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项;

7、“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C、D项。7.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D.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没有体现“无诸侯之权”,故排除A项;元行省“权力不大”的说法与“有诸侯之镇”不符,故排除B项;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体现了元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故选C项;元行省的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故排除D项。8.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官职)“虽无相

8、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A. 汉代的尚书令B.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 明代的内阁首辅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C为正确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9.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 简:机构精简B. 开:决策的开放性强C. 速:办事效率高D.

9、 专:皇帝乾纲独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军机处具有简、密、速、专的特点,简是指机构精简,密是指决策封闭性强,速是指办事效率高,专是指皇帝乾纲独断。所以军机处决策开放性强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10.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没有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 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B. 元朝内阁制的影响C. 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D. 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利制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应该是秦始皇,故排除A项;内阁设立于明代而非元代,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体现了

10、这一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故选C项;军机大臣出现于清代,此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而且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所以丞相与军机大臣之间不可能形成权力制衡,故排除D项。11.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其中的“一部分人”是指古希腊的A. 全体公民B. 外邦人C. 妇女D. 奴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希腊的民主只有公民才能享有,非公民是不享有城邦民主的,也就意味着公民以外人是不自由的。其中外邦人、妇女和奴隶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他们都是不自由的。因此这“一部分人”指的是全体公民。故选A项,故排除B、C、D项。【点

11、睛】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不是所有人的民主。古希腊的公民只是一部分,所以古希腊的民主实质上还是奴隶主贵族政治。12.有学者说:“梭伦改革只不过是以金钱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此观点的得出主要是依据改革A. 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B.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C. 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D.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答案】D【解析】【详解】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措施,故排除A项;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和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都是克里斯提尼时期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C项;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按照等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所以说“梭伦改革只不过是以金钱政治取

12、代了贵族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故选D项。1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A. 人人平等 B. 轮番而治 C. 人民主权 D. 直接民主【答案】B【解析】“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番而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人平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人民主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轮番而治而非直接民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

13、马形成了A. 习惯法体系 B. 公民法体系C. 自然法体系 D. 万民法体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及阅读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帝国”可排除A、B、C三项,只有D项是帝国时期形成的法律。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15.西塞罗指出: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它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这里的“法律”指的是A. 习惯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塞罗”、“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它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等信息结合罗马法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法律”指的是自然

14、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16.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陪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陪审制度是罗马法中包含的思想和制度,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故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启蒙思想,不属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产生影响的原则,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故排除B、C、D项。17.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由多数党领袖组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有

15、权解散议会掌握司法权A. B. C. D.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制内阁的最高长官是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内阁要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解散议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选项掌握司法权错误,英国掌握司法权的上议院。18.英国学者哈勒维说:“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这里是在说明英国A. 君主立宪制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政体B. 君主立宪制被共和制所取代C. 君主立宪制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具有渐进性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说明历史上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说明英国的政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而不是激进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这里的“供宪政”指的是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英国历史是经过多种政体的探索,君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