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708686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列宁 要使革命到来 单是 下层不愿 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 还需要 上层不能 照旧统治下去 列宁 一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电视剧 走向共和 中 辛丑条约 签订时的场景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民族危机加深 日俄战争中的俄国军队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清政府宣称 局外中立 长沙抢米风潮 从1902年到1911年 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 社会矛盾激化 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

2、帜 旧税 新税 二 清末 新政 及其破产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内容 改革官制 改革学制 改革兵制 奖励工商 预备立宪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11年5月 清政府成立所谓 责任内阁 13名内阁大臣中 满族就有9人 其中皇族占7人 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揭露清政府立宪实质的漫画 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 实际上包藏专制祸心 清政府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 和平方法 无可复施 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以一个新的 开明的

3、 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 中华民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弃医从政 立志救国 上书遭贬 建立组织 兴中会 策划起义 广州起义 无兵枋者之不能变政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秦力山 孙武 放弃改良 投身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 宣传工作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 组织工作 10多个革命团体 科学补习所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 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日知会 刘静庵 1906年 学界和新军 1904年 留学生和学界 刘静庵 岳王会 陈独秀 柏文蔚

4、 1905年 学界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成立 3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 同盟会 1905年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 第二 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 第三 它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 第四 它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第一 有统一的革命纲领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三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忽略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5、总体上说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 起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 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 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 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四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5年至1907年间 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 民报 新民丛报 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一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现共和 第一节举起近代

6、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三 要不要平均地权 实行社会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论战实质 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论战结果 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 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存在着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 但对 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 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 只是希望通过 有秩序的革命 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他们所说的 国民 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而不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 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

7、题也是语焉不详 并且也反对贫苦农民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思考 近年来 有人认为 革命不如改良 要 告别革命 你怎么看 在某一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 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 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 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 社会政治 经济状况 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 也就是说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革命和改良 二者孰优孰劣 孰是孰非 如果脱离了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 抽象地提出问题 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荒唐的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说革命任何时候都好或都坏 同说改良任何时候都好或都坏一样 都是对历

8、史的不尊重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中国近代史上 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运动 还是 实业救国 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 对社会发展都曾不同程度地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 无论戊戌维新运动的维新派 立宪运动的立宪派 还是 实业救国 等的主张者 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主张 中间路线 的人士 都曾尝试过以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证明 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 改良方式在中国没有行通 只有中国共产党承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领导中国人民用革命的方式 才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

9、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思考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概况一览表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一 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 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 1911年4月3日 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 七十二烈士牺牲 图为被捕后临刑前的黄花岗数烈士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1911年四川 湖南 湖北和广东等地爆发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 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 揭露清政府出卖铁路的宣传画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保路风波 武昌起义主要策划者蒋翊武 武昌起义主要策划者孙武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

10、中华民国建立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一个月内 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二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视频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 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集中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一定程度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191

11、2年3月11日 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并在中国形成了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的民主主义观念 任何以帝制自为 封建复辟的企图必将破产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第三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

12、解放 自古以来 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 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 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 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 不可以被抛弃 第四 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一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 袁世凯窃国 辛亥革命流产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一是在外交上 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 攻击孙中山 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二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

13、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让他当大总统 三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 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下 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 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 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后承诺 加紧 逼宫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第二天 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 共和为最良国体 同日 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 但附以南京为首都 总统在南京就职 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3 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 指使部下发动 兵变 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 以迫使革命派让步 革命派再次妥协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

14、统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随后 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诏书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随后 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誓仪式上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二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913年 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 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二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 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中国重新落入

15、黑暗的深渊 1 政治上 1 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2 暗杀宋教仁 镇压 二次革命 3 逼选总统 解散国会 4 修改临时宪法 走向独裁 袁世凯统治时期 共签定出卖路权 矿权 借款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个 图为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5 投靠帝国主义 6 复辟封建地制 2 经济上 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苛捐杂税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天坛祭孔仪式 3 文化思想方面 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恢复祭孔 恢复跪拜礼节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 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 中国落入黑暗的深渊 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

16、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中华革命党成立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1 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2 蔡鄂发动 护国运动 3 孙中山举起 护法 旗帜 二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从客观上说 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 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 却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