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标准成本法-简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08400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AP-标准成本法-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AP-标准成本法-简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

2、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o 标准成本简单o 标准成本有效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

3、,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借:存货 100 订单1贷:材料采购 100订单1借:存货 100 订单2借:采购价格差异 10 订单2贷:材料采购 110 订单2领用时,分录如下:借:在制品 160贷:存货160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借:材料采购 100 订单1贷:应付款 100订单1借:材料采购 110 订单2贷:应付款 105 订单2贷:采购价格差异 5 订单2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借:存货 100

4、 订单1贷:材料采购 100订单1借:存货 110 订单2贷:材料采购 110 订单2领用时分录如下:借:在制品 168贷:存货168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借:材料采购 100 订单1贷:应付款 100订单1借:材料采购 110 订单2贷:应付款 105 订单2贷:存货 1贷:在制品 4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1,在制品164,应付款205,材料采购0。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入库业务分录,差不多,标准成本多出一个价格差异而已,一看就懂。领用业务分录,有区别,标准成本很简单,不作解释了。移动加权平均法中168如何得来?是1.05 x 160 168。单位成本1.05如何得来,是(1 x

5、 100 + 1.1 x 100) / 200 = 1.05。看起来已经复杂不少了。再看发票业务分录,标准成本不过是按发票价格调整了价格差异,很容易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则要根据材料领用的情况调整存货和在制品,也复杂了不少。有人会说,你做的比较很好,但是实际成本的业务分录我都看得懂,不觉得复杂。是的,从上面的例子,虽然实际成本有些复杂,但是套上计算公式还能理解。可是事情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的情景。考虑一下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采用标准成

6、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商,只要把入库分录按退货数量借贷反一下即可。每天的业务有很多也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如果采用实际成本法,你得考虑追加多少销售成本,调整成品存货,在制品存货,退货时如何还原,如果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还要考虑批次。而且每天的业务不只有两三笔,多了怎么办?采用实际成本法的企业,尤其是采用手工记帐或采用模拟手工记帐的财务软件的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按订单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汇总吗?这都是实际成本法中的复杂性造成的。标准成本有效,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无效,什么地方无效?就是成本控制上无效。有人说我虽然

7、采用实际成本,可是也设置了计划成本,一样可以体现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据计划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知道手上的实际成本是如何计算得出的,然后比较计划成本才可以得出每个需要的控制点如采购价格、材料用量、人工等等偏差多少。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你如何知道成品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多少出于原材料价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能得出每月的总数,没办法明细到具体的业务,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没有几个企业能根据计划成本实现真正的控制。当然,现在有了计算机系统,可以部分减轻人工计算的复杂,但人们对其理解分析的过程还是复杂的。管理中,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复杂

8、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复杂无效的方法好。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不在实践中应用呢?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在SAP的实现方式1. 传统生产成本解析1. 生产成本的概念在传统会计中,生产成本称为制造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等。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

9、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2. 生产成本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是衡量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企业必须以产品销售收入抵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支出,才能确定盈利,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生产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用生产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只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作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的

10、总和。企业原材料消耗水平,设备利用好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都会通过生产成本反映出来。换言之,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效果。 3. 生产成本的构成 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 4. 生产成

11、本的计算方式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国内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三种,分别是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如造船业、重型机器制造业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中的新产品试制或试验的生产、在建工程以及设备修理作业等。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纺织、冶金、大量大批的机械制造企业。在这类企业中,产品生产可以分为若干个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往往不仅要求按照产

12、品品种计算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以便为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及各生产步骤的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资料。在核算生产成本时,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基于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在此以离散型制造企业为例,阐述SAP的解决方案。2. SAP成本核算接下来,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三方面来谈SAP中的成本构成。2.1直接材料成本收集2.1.1 概念解析直接材料也称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原材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需要其他部门提供获取成本计算单、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材料明细账中各

13、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2.1.2 SAP解决方案在SAP中,直接材料费用的收集相对简单, SAP提供了两种物料的计价方式:一种是移动平均价,另外一种是标准价。两种计价方式已经有过明确的解析,在此不做讨论。实际在使用过程中,针对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核算,还是推荐使用标准价+物料帐的方式,此种方式可以同时满足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双重目的,能够出具成本还原报表,同时对于正常的差异也能够给予合理的解析;移动平均价虽然可以满足财务的核算要求,但是其结算时的缺陷还是无法满足实际的成本核算要求。通过MM的自动科目配置,在物料移动的时候产生财务凭证,从而将料费与订单关联,由此实现生产订单直接材料的归集。2.1

14、.3 实现方式 SAP后勤模块的材料自动科目分配配置的事务代码(T_code:OBYC),标准成本管理方式下物料收发成本记账的科目的配置一般配置如下: 生产订单发料(101,102)GBBVBR。主要是确定生产订单收货时所进的成本要素。 此配置相对简单,在此不作阐述。2.2 直接人工成本收集2.2.1 名词解析直接人工费是指支付给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以及按规定的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由于生产工人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工费用的发生能够明确到具体产品。因此,这些费用发生后直接归集到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直接人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职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工资总额包括以下

15、六项内容: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2.2.2 SAP解决方式在SAP中,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是通过作业类型来体现的。简单而言就是,在事前做好各类作业的计划,在期间末实际费用入帐后,根据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工资和福利)费用以及统计的实际工时,分别计算出直接人工作业的实际单价,而后再反算各个订单实际的直接人工费用。完全满足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目的。SAP提供了实际作业价格重估的功能。在生产订单结算前,需要执行作业价格重估操作,作业价格重估的目的是使得生产订单上的加工费反映当期实际发生费用,价格重估前生产订单上加工费是实际作业数量(来自于报工或KB21N)*作业的计划价格,价格重估之后生产订单上加工费反映了实际的数量*作业的实际价格,以此最终确认生产成本的直接人工。2.2.3实现方式 按照事前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