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7894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配套课件: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 法令出一1 创立 秦始皇确立了 制度 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 特征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集行政权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皇帝 3 影响 1 皇权具有独断性 随意性特点 影响着封建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 但是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臣关系实质是 主子 和 奴才 的关系 二 君权和相权1 背景 相 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帝王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 历程 1 汉代 汉初 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 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 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逐渐形成了 制度 中朝 2 唐代 在中央

2、设置 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在门下省设 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中书省 宰相 政事堂 3 宋代 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 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 曾增设 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 管军事 长官为枢密使 设 以总理财政 长官为三司使 4 元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 目的 防范宰相擅权 力求加强统治 提高 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参知政事 三司 行政效率 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 演变 1 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 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 西汉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 以监察地

3、方政治 刺史 3 唐代 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 宋朝 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 元朝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 由监察御史复按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2 评价 1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 消极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 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 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贵族 2 察举制 1 含义 是由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 概况 兴起于西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3 评价 当时看来比较完善 但具有封闭性 以官取士 民意无从体现 3 科举制 1 演

4、变 隋朝开始 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明清时期发展为 2 特点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 大都不出 的范围 八股取士 儒学经义 3 评价 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 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 世家大族 重学风气 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 行省的设置1 郡县制的演变 2 元代行省的设置 1 设置 元代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行省 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一是 管辖的西藏和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 2 意义 便利中央对地

5、方的管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宣政院 判断思考 判断1 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保证了国家政治决策的科学性 提示 皇帝制度下 皇权带有独断性 随意性 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故本题说法错误 2 汉武帝时 由丞相 御史大夫等组成的 中朝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提示 汉武帝时 中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以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称 外朝 故本题说法错误 3 宋代设置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军权和行政权 提示 宋代为分散宰相的权力 设置 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本题对应错误 4 从

6、唐朝创立科举制开始 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提示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创立 故本题说法错误 5 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提示 元朝行省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 向皇帝述职 故本题说法正确 思考1 能否说隋唐时期的三省分权保证了民主 提示 不能 虽然三省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但是设立三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集权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演变的趋势如何 提示 演变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再到行省制 趋势 地方权力逐渐缩小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探究1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探究 1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自然段 思考 汉武

7、帝如何削弱相权 它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 方法 汉武帝重用左右亲信近臣 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实质 加强皇权 2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四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下面图一与图二分别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 思考 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比 有何明显变化 二者的特点 作用又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 明显变化 秦朝时 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 位高权重 唐朝时 宰相权力已被分割 相似之处 特点体现在中央官员相互牵制 彼此制约 皇权至上 作用体现在二者都加强了皇权 探究总结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1 三省的分工与职权 1 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互相制衡

8、2 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3 尚书省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 2 评价 1 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2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削弱了相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3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4 三省六部官吏虽互相配合 但又绝对听命于皇帝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深化点拨 三省六部制下政务的决定 审议和批准形成一种分层负责 各有权限 并按一定程序运行 具有平抑制衡的功能 使得军国大政都考虑得比较周详 重臣不易弄权 皇帝能够避免偏信独断 所以说三省制 极大地有

9、益于政治的清明 探究训练 1 2017 嘉兴高一检测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说 中朝 内朝也 汉代下列官员属于中朝的有 丞相 御史大夫 左右将军 常侍A B C D 解析 选D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 形成内朝 丞相属于外朝 故 错误 御史大夫属于外朝 故 错误 左右将军属于内朝 故 正确 常侍属于内朝 故 正确 选择D符合题意 2 2017 邢台高一检测 朝廷凡有军国大事 则中书省出令 门下省封驳 尚书省受而行之 该 朝廷 应该是 A 北魏B 唐朝C 明朝D 元朝 解析 选B 材料 中书省出令 门下省封驳 尚书省受而行之 说明了中书省草拟政令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这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此项制度

10、出现于唐朝 故B正确 北魏没有形成三省体制 故A错误 元朝 明朝时期仍然沿用三省体制 但分工发生较大改变 不符合史实 故C D错误 探究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问题探究 1 阅读课本第三目第四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 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 素望浅 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 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思考 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提示 作用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防治腐败 局限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 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 实际效能有限 2 阅读课本第四目及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 不知书 举

11、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鸡 直 耿直 如弦 死道边 曲 投机取巧 如钩 反封侯 材料二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思考 1 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 提示 察举制度 推荐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提示 科举制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2、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探究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趋势和影响1 演进趋势 1 选官标准逐渐由家世门第发展为才学与品德 2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 人才选举逐渐趋向制度化 体现了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2 影响 1 选官标准从世袭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 选官制度的变化 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 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 既树立起中央权威 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深化点拨 察举制以推举方式为

13、主 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推举人是否出于公心 科举制以考试方式为主 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考试内容以及考核评判标准的合理与否 探究训练 1 举秀才 不知书 举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 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B 材料中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说明了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2 2018年是国务院颁布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5周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务员选拔制度 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的 雏形 主要指 A 由地方以品行推荐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 以考试为选拔方式D 注重门第和家世 解析 选C 注意题干时间 1400多年前 可判断为科举制 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与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相似 C正确 补偿训练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等待朝廷察举B 投笔从戎戍边C 参加科举考试D 投作官吏幕僚 解析 选C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体现了科举考试不问世家 不需举荐 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的原则 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