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078291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清朝晚期5.3(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近代初期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一 考点二 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普查一 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考点一 考点二 方法点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体现了 悉夷 师夷 制夷 三位一体的思想 这一思想有利于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 为中国学习西方打开了缺口 但仍属于传统思想的范畴 没有真正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二 维新变法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考点二 三 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1 出现的背景 见辛亥革命 2 民主共和思想 考点一 考点二 深化拓展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1 同 1 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2 都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3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政治制度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 异 1 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考点一 考点二 史料普查1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 结合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提示 一定程度受到西方的冲击 但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 经世致用 思想的持续 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是积极 主动的 而不是被动的 2 康有为曾认为 购船置械 可谓之变器 不可谓之变事 设邮使 开矿物 可谓之变事 而不可谓之变政 康有为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什么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 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考点一 考点二 真题回

3、放1 2015 10月浙江选考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 既不是一江长流 也不止一个洪峰 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三民主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A B C D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2 2015 10月浙江选考 加试题 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 博矣哉 春秋 张三世之义也 治天下者有三世 一曰多君为政之世 二曰一君为政之世 三曰民为政之世 大地之事事物物 皆由简而进于繁 由质而进于文 由恶而进于善 既有民政 而旋复退而为君政 此于公理不顺 这一言论旨在 A 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 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C 说明

4、 君政 与 民政 相互依存的道理D 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3 2016 10月浙江选考 加试题 1905年 民报 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 目录标题分别是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 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 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B 考订黄帝 墨翟 卢梭 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 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D 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4 2017 11月浙江选考 20世纪初期 某杂志刊发文章 自从严复 介绍

5、了一册 天演论 以后 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 看见一大堆什么 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 底 的 话 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 现在 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 的 能力 无论什么哲学 伦理 教育 以及社会之组织 没有一种不受他 它 的影响 这反映了 A 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 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 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 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5 2017 11月浙江选考 加试题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 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 瀛台泣血记 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 直至去世 康有为 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

6、屈 而据官方史料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 宣战 光绪帝发言激烈 预备立宪开始后 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 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 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 这说明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 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 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 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C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 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 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 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知识普查一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 提出 1905年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时制定了革命纲领 后来在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 发刊词中明确

7、提出三民主义 2 具体内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考点二 3 作用 1 它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2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考点一 考点二 二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1 提出 1 原因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在捍卫民主制度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革命力量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 改组国民党 2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实行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考点

8、一 考点二 2 内容 1 与三民主义相比 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与进步 2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相比 都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军阀统治的内容 具有较多的一致性 3 作用 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使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了崭新一步 考点一 考点二 深化拓展多角度看三民主义1 从时代背景 三民主义产生于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2 从纲领内容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 3 从民生意识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同情人民疾苦 呼唤社会公平 4 从民主政治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 指导了

9、临时约法 的制定颁布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5 从时代发展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 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考点一 考点二 史料普查孙中山在 民报 发刊词 中说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 异族残之 外邦逼之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 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 中国独受病未深 而去之易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 发达最先 睹其祸害于未萌 诚可举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 提出 举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借鉴 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社会

10、问题为借鉴 问题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阶级矛盾等问题 考点一 考点二 真题回放 2015 9月浙江选考调研 孙中山提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人人共守 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A 驱除鞑虏 B 民权主义 C 恢复中华 D 民生主义 答案 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选修融合贯通历史人物 孙中山知识普查一 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1 创立政党 1 1894年 创立兴中会 2 1905年 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2 建立共和国 1 领导辛亥革命 2 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3 颁布 临时约法 考点一 考点二 3 捍卫民主共和 1

11、 1913年组织发动讨伐袁世凯的 二次革命 2 1915年参加反袁护国运动 3 1917年发动反对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 临时约法 运动 4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4 促成国共合作 1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推动国民革命 2 1924年9月抱病北上 谋求国家统一 并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考点一 考点二 二 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及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 优秀品质 1 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 争取国家统一 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为振兴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不计个人安危 处处以民族 国家利益为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3 勇于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 屡败屡战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考点一 考点二 2 历史作用 1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 提出新三民主义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核心主线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