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07674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C认证流程及体系要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CC认证申请流程3C认证的全称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它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CCCCCC认证申请流程 企业申请,申请书含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和产品的有关信息。每种型号的商品应单独申请。同一型号,不同生产厂家的商品也应单独申请。阶段1:申请受理收到符合要求的申请后,向申请人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人发送或寄送有 关文件和资料。申请阶段变为1。 同时,CQC发送有关收费和通知。 申请人按要求将资料

2、提供到CQC。 申请人付费后,请按要求填写付款凭证。该阶段需要提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产品型号规格、产品爆炸图、电路图和商标注册证明(需要时) 阶段2:资料审查在资料审查阶段,产品认证工程师需对申请进行单元划分。 单元划分后,若需要进行样品测试,产品认证工程师向申请人发送送样通知以及相应的付费通知,同 时,通知申请人向相应的检测机构发送样品接收通知。 阶段3:送样的样品接收样品由申请人直接送达指定的检测机构。 申请人付费后,请按要求填写付款凭证。 检测机构对收致电的样品进行验收,填写样品验收报告,对于不合格的样品将出具样品整改通知,整改后填写样品验收报告。 样品验收后,检测机构填写样品检

3、测进度表报。 收到样品检测进度后,在确认申请人相关费用付清后,向申请人发出正式受理通知,向检测机构发 出检测任务书,样品测试正式开始。 阶段4:样品测试样品测试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符合项,申请人应依照样品测试整改通知进行整改。 样品测试结束后,检测机构填写样品测试结果通知。 检测机构还将试验报告等资料传送至CQC。 阶段5:工厂审查对于需要进行工厂审查的申请,检查处组织进行工厂审查。 阶段6:合格评定产品认证工程师对各阶段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后,进行初评。 合格评定人员对以上结果进行复评。 阶段7:证书批准主任签发证书 阶段8:证书的打印、领取、寄送和管理申请人打印领证凭条,自取或要求寄送证书。

4、CCC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企业须要进行的工作和注意事项CCC强制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是指工厂批量生产CCC强制认证产品的能力,并维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一致性。就条文而言,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包括了十大要素;以内容来分,它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管理部分:基本包含了第1、2、7、8要素。 实施部分:基本包含了第3、4、5、6、9、10要素。 一、管理部分 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最基本要求 l.职责和资源(第1要素) 企业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也就是组织机构中各类人员的要求。 应任命或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以便: 保证依CCC文件要求建立的质量体系能有效实施与正常维持。 保证强制

5、性认证产品能符合认证标准要求;满足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一致性要求。 保证CCC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与正确使用,要求对非认证产品,不合格的认证产品,变更申请期间的认证产品,不加贴CCC认证标志。质量负责人的职责应在相关的文件中给予反映和明确。质量负责人应具备充分的能力能胜任上述职责的要求,对小型企 业而言,质管部门,品质部门的负责人可兼性质量负责人,对中大型企业来说,也许由副总经理一级人员行使此极力更现实一些。往往有些私企老总甚至法人代表兼了质量负责人;一旦涉及到标志的控制或变更申请等具体事务时,由于忙于商务活动而疏于处理,这对质量负责人权职的行使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由鉴于此,可具体任命能充分胜任

6、这一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为质量负责人,这也是该要素中指出的无论该成员在其它方面的职责如何的原意所在的。当然在中大企业中,任命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为质量负责人也是不理智的,还应适当顾及这一工作的权威性,所以又提出了能直接同最高管理层沟通的具体要求,以便协调与处理认证产品相关质量的事宜。至于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与相互关系,至少应是对认证产品质量有影响的人员。设计人员、采购人员、工艺操作人员、检验员、设备维护人员、计量管理人员、内审员、仓管员等等。其职责同样应在相关的文件中明确,并应有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具备有对应的任职资格,特别是内审员,计量员,工艺员中的特殊工艺的焊接工艺,注塑工艺等均应有持证上

7、岗的严格要求。 接口关系的清晰与明确的目的是避免责任推倭和工作不顺畅的关键,这种关系的描述一般在程序文件中体现,在作业指导书(或称作业规范)中会更具体化,原则上要求做到上工序为下工序服务,不把质量隐患留给后续。 接口关系的明确还体现在出了质量问题能明确责任,以便及时改进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本要素中,还规定了企业应配备必须的资源。人力资源上,应对上述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要求具备必要的能力以保证其能胜任本职工作。对某些小型企业,兼职情况比较普遍;除了能力胜任的要求外;时间上的保证也是必要的。假如一个工艺操作员,生产线的正常工作已很繁忙,若再让其兼职检验,纵有能力,也无时间去保证其能做好兼职。

8、 生产资源方面,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的配置应以能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产品的要求为度。 环境条件方面,应有适宜于生产,检验计量,仓储等必备的环境条件。 一方面是环境条件要求的合理性。 二方面是执行中的符合性。 如成品库的环境条件要求的规定是以产品的贮存试验 1055作为条件的,显然其规定就缺乏合理性。 某些测试仪器或仪器的计量标准要求在相对控制严格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但工作场地又不作任何监控,这也不能说明符合了必备的环境条件。 总之,企业应对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人力资源,工作环境这四个方面给以充分考虑,从满足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稳定生产考虑,提供必要的保障。2.文件和记录(第2要素) 企业应对认证

9、产品作出质量计划,或者类似内容的其它名称的文件。 质量计划中应该包括产品的设计指标(至少应包括满足强制性认证产品要求的指标)以及为实现这些指标所作的相关产品生产,研制过程,特征要求,资源配置,进度安排,参与部门或人员,使用标准文本,操作规范质量记录等等。 通常,实施质量体系的企业均会制订产品质量策划的程序文件。对涉及强制性认证产品具体的质量计划上可以有较大的差别:当产品单一或相对较简单时。质量计划可以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相对要求全面一些。反之,产品比较复杂,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可只规定新产品的性能指标,任务责任人,所需的生产,人力资源,进度安排,各阶段的特征要求等。而具体的包含设计目标的设计任务书

10、,产品实现,过程监视,检测要求,认证产品变更管理,标志使用控制等均可在相关的作业指导书,相关的程序文件中单独规定,质量计划中作出题引就可。按CCC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建立的质量体系,至少(即不限于此)应建立和维持的程序文件为: 1.认证标志妥善保管和使用的控制程序 2.质量计划类似文件 3.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 4.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程序 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 6.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7.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结构等变更控制程序 8.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检验或验证程序 9.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程序 1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1.生产设备管理程序 12.供应商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

11、程序企业对文件控制的要求,应体现以下规定: 有效性:文件发布与更改应有授权签字人的审批。 适时性:文件状态有识别,防止过时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方便性:文件是执行依据,应让使用者能方便获取。 文件发布必须经授权人审批,未经审批签字。从文件生效意义上来说是不合适的;只签姓,不签名或不签日期也不妥,这些都会造成文件签字责任人的不明确,不同时期有同姓的授权签字人,就会产生责任不明的后果。也有的文件签字人签署日期在文件规定生效日期之后,从法律意义上刚更是不严肃的;审批应在前,生效应在后,这是常理。文件更放、修订应有标识,作为工艺文件,是允许作临时性的修订和手写更改的。只是要求在相应的更改栏中作出更改说明

12、,并注明审批人员。 临时性的修订文件,一般均规定了期限,到期后应作固定文件。对文件的更改要特别注意对于文件作了更改,漏了对母文件的更改所带来的不一致性。这样很容易造成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作为文件,应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如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更宜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有些文件,己多次复印,字迹不清,很易引起误解,对于不清的数字更容易造成差错,作业文件不放在使用现场,这些都不是让使用者方便获得有效版本的做法。管理者应注意上述问题的解决。 质量记录是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与否的证据;对追溯性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同样应重视其清晰、有效,以及储存、保管、处理等要求。记录的填写要求正确,清楚;更改应规范。

13、并由责任者签名。对数字记录,尤应注意法定计量单位的正确应用;避免引起对数值的误解。 质量记录应规定保存期限,应针对记录的作用定出不同的要求。若计量有效期为两年的校准仪器,要求其记录保存期为一年显然是不够的。从仪器的使用和可追溯性要求,规定到随仪器报废时止,就较为完整,也比较合理。 3.不合格品控制(第7要素) 不合格品存在于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所以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均应重视不合格品的检验;首先应对不合格品作出标识,避免与合格品相混肴。 对不合格品的不合格情况应予记录,并按规定作出返工或返修;经返工或返修后的产品应按规定重新进行检验。 对不合格品的产生应进行分析,防止同类不合格情况的重复发生;

14、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主要是在进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中产生。相关部门应对其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予以保存,以利追溯。 有些企业对过程检验的不合格情况并不依实记录,理由是专门的返工或返修部门会全面解决。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例如:过程检验发现了过程产品的A和B型不合格,因无具体记录,只对A型不合格作了返修,而漏了对B型不合格的处置,陡增了返修时间,也不利于追溯。比较完善的做法,依然应是过程检验查出的不合格现象应作记录或标识,它不一定是文字的全面描述,对常见的不合格类型用“”选择也可。并应有作业人员的签名或标识;既可用随工单来完成,也可用专门的返修单来记录,依效果而

15、定。4.内部质量审核(第8要素) 内部质量审核是对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的一种验证,它还应包含对认证产品一致性维持的内容,另外客户的抱怨,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也是内部质量审核应有的内容。企业应根据质量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策划审核方案,应能保证一年内,质量体系内审核覆盖工厂质保能力的全部要素。 应整理客户对认证产品的质量投诉作为内审的输入,同样内审输入还应包含对产品一致性控制的要求。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内审员应对实施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作出评价。 内审记录应予保存,对每次内审均应有审核报告,报告中应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产品一致性控制作出评价。 一些企业也重视了对内审员的培训考核,对内审要求的不符合项提出、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