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07634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2、。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

3、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秩宗”“卜、巫、史”“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神权的掌握者”“国家的重要执政官”等信息分析,可以得知这些人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B。材料中所列并非地方官员,不能反映地方政权体制;材料中的“卜、巫、史”等没有体现血缘关系和宗族制度,排除A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所谓“天”就是天理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 该制度带有

4、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从;如果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统治秩序,故选C项,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本题王国维是论述周朝的制度,再依据“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5、”说明该制度按照天意决定继承者的话,大家都会服从,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如果按照人的意图决定继承者的话,就会产生纷争。故与“定之于天”相对应的措施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 君权至上的后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当皇帝无力控制这一权力时,则出现外戚、宦官专权,但这一结果是君主专制制度带来的,是君权至上

6、的后果。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不是君主专制被颠覆,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某个皇帝权力萎缩或损失属于个别现象,不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排除C项。5.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A. 皇帝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统一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7、,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因此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与材料中“发自商鞅”冲突,故A错误。 分封制西周时即开始实行,春秋战国时遭到破坏,秦始皇在位时被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得到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行,故C正确。元朝开始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与材料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等信息不符,故D错误。6.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其意在说明A. 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B. 中

8、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地方制度的比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可知,材料中王夫之只是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其本质意图就是主张二者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中既没有提及郡县制的优点,亦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更无从谈及郡县制对分封制的取代是历史的必然,故D项错误。7.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A. 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B.

9、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 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D. 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漫画反映的是分封制向郡县制的演变,在郡县制下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从而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所示演变方向相反,排除;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比如本题漫画1表达的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漫画2应注意图中的对话“诸卿,认真管理自己的郡县去吧!莫让朕失望啊!”,反映的是皇帝与郡县长官之间的关系,说明应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所体现出的特

10、点来作出选择。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8.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守之后,但在刺史与郡守因政务而单独相会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 郡守地位低于刺史C.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D.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答案】C【解析】材料“在刺史与郡守因政务而单独相会时,则要以刺史为尊”反映了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的地位,体现了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C正确;刺史并不是管理地方的官职,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地位低于刺史,故B错误;

11、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刺史的性质和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12、,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

13、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唐朝以后,属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是: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分割宰相的权力C. 创立三省六部制D. 任命文官做知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后来演变为藩镇割据,威胁

14、中央集权。在北宋,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故答案为D项,排除A项。B、C项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均排除。【点睛】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在行政上由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11.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

15、“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臣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A. 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C. 国事决策权发生根本转移D. 阁臣对皇权制约作用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体现出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但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国家的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没有转移,故C项错误。【点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12.雍正帝在奏折批复中提到,“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晌之事”。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 有利干防范机密泄露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 促进了中央政令畅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