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7412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掌握“双百”方针的内涵及提出的目的。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学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分析其与“双百”方针贯彻状况之间的关系。3.探究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发生变化。(2)1956年初,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特点: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5成就(1)主题:描绘人民

2、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2)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3)其他:文艺期刊增多、质量提高等。6影响(1)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2)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二、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2表现(1)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2)一些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遭到错误批判。3影响(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三、文艺的春天1原因(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贯彻“双百”方针。(4)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2表现(1)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和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2)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

4、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辨析“双百”方针自由化方针“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但是,“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思考1“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不同?提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学术问题上自

5、由争论,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思考21957年,艾青写了一篇寓言诗,一只蝉从早到晩在树上叫的都是一个调子,而它自豪的正是“一口气唱很久也不会变调”。然而,八哥却忍无可忍了:“我说句老实话,我一听见你的歌,就觉得厌。”因为这首诗他被错划为“右派”。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问题:一些文艺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双百”方针未能贯彻。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学术和文学艺术领域。点拨政治运动对文艺的冲击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艺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遭到批斗或被下放到农场改造,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

6、“文化大革命”证明“双百”方针不应是一个暂时性的,而应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政策。阐释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化大革命”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文学”。主题“双百”方针的实质和意义核心必记1实质(1)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2)只要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3)“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鼓励不

7、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4)只要符合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这一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促进和体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纳入先进文化的格局范围。2意义(1)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中国文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2)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史料印证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的讲话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

8、分子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时间可以判断,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议已逐步展开。鉴于此,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材料二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中国电影史材料二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减少,创作题材单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材料三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

9、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邓小平思考: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谈话体现了对文艺创作的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二、三归纳“双百”方针的实质。提示:态度:尊重文艺家的创作精神和创作自由;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实质: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的,允许不同的文化流派自由

10、发展。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A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解析:选C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双百”方针顺应了时代要求,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所致,故C项正确。2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三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

11、宪法的颁布C“双百”方针的提出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解析:选C根据所学,“三年后”即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于是出现了对中国画问题讨论的现象,故C项正确。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解析:选A根据材料“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可知其具有社会教化作用,突出的是电影的教化价值,故A项正确。题组二曲折的年代4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认为:“

12、中国文联及其所属的各协会,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一观点()A揭示了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现状B说明新中国文艺事业未取得成效C错误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程度D意在说明“双百”方针的正确性解析:选C1963年和1964年毛主席分别做出批示,对文学艺术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中国文艺界脱离人民群众,编织出的是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这表明他错误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程度,故C项正确。5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

13、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解析:选C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的“文革”色彩,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故C项正确。题组三文艺的春天6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B

14、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解析:选D材料“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强调的是国内的文艺情况,对外开放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在文艺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勃勃,故D项正确。7在邓小平的“二为”方向鼓舞下,科学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A出现了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B小说、戏剧、诗歌

15、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C出现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作品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引领风骚解析:选A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是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颁布后出现的优秀作品,不是“又一个春天”里的成就。8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解析:选A材料信息“歌咏健康自然人性”“人文精神大讨论”“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皆无从体现。课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