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7371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课件2) (共55张PP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百家 争鸣 泛指数量多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争论和诘难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2 百家争鸣的背景 政治 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崩溃 经济 井田制崩溃 阶级关系 士 的活跃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民间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 道家 创立 老子 春秋晚期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道 是万物的本源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一 百家争

2、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创立 老子 春秋晚期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道 是万物的本源 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创立 老子 春秋晚期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道 是万物的本源 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指 不妄为 不胡作非为 不为所欲为 小国寡民 评价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其政治主张具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 是本源 现实社会中 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 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 助人为乐 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的思想 一代圣

3、哲 横空出世 弘道布德 修身 修家 修天下 五千精妙 涵古覆今 继往开来 法天 法地 法自然 天下第一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创立 老子 战国时期 发展 庄子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 顺其自然 安于现状 处世态度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巧者劳 智者忧 无能者 无所求 蔬食者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春秋末期 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 苛政猛于虎也 教育思想 材料1 材料2 子曰 仁者爱人 论语 雍也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

4、归仁焉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论语 颜渊 请根据以下材料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春秋末期 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 仁 核心 和 礼 为政以德 民本 性相近 伦理观 苛政猛于虎也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阅读材料 理解孔子 仁 的思想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 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人 人与人的关系

5、 2 分析 仁 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内修 形成美德 3 仁 的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 调整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的 仁 和 礼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1 礼的实质是什么 礼是周的统治秩序 2 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 正名 贵贱有序 3 如何看待礼 保守 4 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 是内在自觉 礼 是外在约束 内 仁 方能外 礼 外 礼 有助内 仁 阅读材料 理解 礼 的思想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6、创立 孔子 春秋末期 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 仁 核心 和 礼 为政以德 民本 性相近 伦理观 苛政猛于虎也 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 学习态度 教学精神 学习方法 文化贡献 孔子如何阐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培养学习兴趣 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 学思结合 及时复习 温故知新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7、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春秋末期 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 仁 核心 和 礼 为政以德 民本 性相近 伦理观 苛政猛于虎也 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 学习态度 教学精神 学习方法 文化贡献 整理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创办私学 德配天地道贯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大成至圣先师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 传十馀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发展 孟子 战国中期 主张 春秋无义战 请根据材料概况孟子的思想主张 你如何看待 材料一

8、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尽心下 材料三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 滕文公上 仁政 民贵君轻 剥削有理 积极 有利于抑制暴政 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消极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阶级属性 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发展 孟子 战国中期 主张

9、仁政 民贵君轻 民本 性善论 伦理 春秋无义战 孟子曰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朱元璋读 孟子 一看到不称心处就骂 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 岂能放过他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创立 孔子 发展 孟子 战国中期 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民本 性善论 伦理 荀子 战国末期 主张 君舟民水 民本 性恶论 伦理 王霸并用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曰 行一不义 杀一无罪 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仁义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仁义和王道 孔子 仁 礼 孟子 荀子 仁政 义 舍生取义 理想派 仁义

10、 王道 以礼治国 趋向法治 现实派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的异同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异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目的 孔子 孟子 荀子 维护奴隶制为目的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墨子 战国初期 兼爱 非攻 主张 尚贤 节俭 材料 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 故墨子曰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此也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 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 以为徙役

11、 孔子曰 仁者 爱人 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 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 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 学术思想不同D 谈论的问题不同 B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集大成者 韩非子 主张 法 术 势相结合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战国末期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材料 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 重刑者 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守株待兔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12、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变法革新 改革观 以法治国 法治观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集权观 主张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意义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 实现统一大业 统一后 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 15年便灭亡 历史启示 法家打天下 进取 儒家守天下 守成 道家养天下 休息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法家 道家 请问 如果你是信奉儒 法 道的老师 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 法家 道家 这是品德问题 主张思想教育 这是违纪行为

13、主张严格惩罚 这是无意识的 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德治 法治 无为而治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4 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 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一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背景 3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5 影响 A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C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实质 4 特点 仁政 民贵君轻 儒家兼爱墨家无为而治道家法治法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

14、鸣简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一 为政以德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地方方百里而可以为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赋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 列德而尚贤 自贯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 使民之争 大道废 存仁义 法令滋章

15、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 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也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 据上述材料 概括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 先秦主要学派各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儒家重德化 礼治 主张施行仁政 墨家主张尚贤事能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主张严刑重罚 实行法治 2 上述主张中哪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简析原因 法家 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

16、异彩儒家的 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 非攻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等 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 人生观 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 侠客 隐士 英雄 B 英雄 侠客 隐士 君子 C 君子 侠客 隐士 隐士 D 英雄 隐士 侠客 君子 A 孔子说 我仁 孟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趣味百家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知识 梳理 仁礼民本 清静无为 法治 兼爱非攻 墨家关注社会 留下了社会理想 这就是平等 互利 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 留下了人生追求 这就是真实 自由 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 留下了治国理念 这就是公开 公平 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 留下了核心价值 这就是仁爱 正义 自强 或者说 墨家留下了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