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2706902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知识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1摘 要 我国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广泛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国幼儿园跟我国小学的研究设计对幼儿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教学方式应该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形式转入认为以规则为主的生活形式。可是,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为了能使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本文参考各种文献提出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可以让孩子们对小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适应小学生活环境的方法。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衔接问题;幼小差异1目 录摘要I一、引言1(一) 问题的提出1(二) 幼小衔接的概念1(三) 幼小衔接的意义1二、我

2、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2(一)突击性21.学校推动2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2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2(二)师资力量薄弱3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3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3(三)幼儿园小学化31. 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32. 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33. 在教育评价上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过程评价4(四)家长思想片面41. 只注重孩子表面知识4(五)家庭教育理念落后41. 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52. 家长重智、轻德、轻情感53. 对孩子过于溺爱54. 对孩子期望过高5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6(一)学校方面61. 加强教师

3、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62.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63.促进幼儿学习的连贯发展74.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交流互动85.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8(二)家庭方面91.正确认识幼小生活环境的差异9(三)社会方面101.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102.开发幼小衔接资源103.关注农村小学教育11参考文献13致谢14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看,衔接通常被视作是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

4、renner ,1979)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当中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发展。该理论认为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人们都为幼小衔接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幼小衔接中各环境间是相互作用的,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现在的幼小衔接起到了开导性作用,认识和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视角。(一) 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但长期以来都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如:派幼师去小学听课、改变作息制度、减少游戏时间、培养自理能力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一

5、方的责任,而有关小学应做什么、幼儿园该如何发展更科学,从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论文从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期对我国以后的幼小衔接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二) 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和幼儿本身进行的活动,也可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这个时期恰好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时期,更是幼小心理的转折点。 (三) 幼小衔接的意义 做好幼小衔接,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小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入小学的负担。从199

6、0年到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80的家长反映,儿童入学前未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大都反映出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7、,而且会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教育进程。 二、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一)突击性 突击性是指对孩子进行短暂的高强度训练,使其达到训练者预期的目的。1.学校推动现代大部分小学在每年的幼儿入学阶段会对其进行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基本为:识字程度、算题速度等多方面;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会对其进行安排相对比较优秀的班级,从而致使重点班无形中产生。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每位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近来都流行“赢起跑线,做优秀人”的思想渐浓,家长不得不忍痛剥夺孩子自由,让马上要进入小学的孩子接受强迫的突击性学习。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幼儿园的数量增多,竞争力越来越大,致使幼儿园不得不

8、向现实低头;于是迎合广大家长所需,幼儿园在小孩即将入小学之际,纷纷对幼儿进行突击性训(二)师资力量薄弱 数据显示:湖南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俨然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者彼此前后脱节、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教师教育的“制度化”问题;教师教育的“合作化”问题。我国的“伙伴关系”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远未达到规范的程度;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问题。 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 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又

9、不属于学历教育,边缘化的定位本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被薄弱”的尴尬处境。幼儿教师的“稀”并没有产生“贵”的效应。相反,由于工作量大、责任重、待遇低、缺编制,导致幼儿教师职业不稳定,大量幼师转行流失,进一步扩大了幼师的缺口 。(三)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迫于社会的压力,提前将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高到了小学标准;致使幼儿教育脱离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1. 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等多方面问题。许多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只能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

10、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2. 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表现:“幼儿教学课堂化”,以乏味的课堂讲授代替了有趣的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带读、幼儿跟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10以上加减法运算。在教学中,教学现场呈现出教具演示少、图案色彩少

11、、角色游戏少等特点;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词、枯燥的作业。这种讲授式教学抹杀了儿童的天心,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3. 在教育评价上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过程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时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展探索式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

12、情,泯灭他们的活泼的天性。(四)家长思想片面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一样,因此各自接受的思想就自然不同,造就了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如:现代家长只关心孩子以后能有个现今社会看来算是很好的工作,于是就从小拔苗般催促孩子朝他所认为重要的方面去发展。1. 只注重孩子表面知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尤其是以知识掌握度为衡量标准的高考长期存在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诸多阻碍,各种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实。这种教育现实也同样影响了我国的幼儿教育。在一些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而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他们“望子成龙”心

13、切,不惜拔苗助长,渴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山西省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如何健康的成长,并不太关心。只会一味地追求孩子片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五)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家庭教育是家庭最基本的职能,从古至今,家庭都被看作是孩子们的成长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某小学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上升,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明显减少,有的班级甚至为零。随时代变化,家长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家庭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尤其重要。但许多接受过高

14、等教育的家长们仍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干扰,教育理念还未得到完全更新。1. 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在中国,许多家长还完全没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孩子,几乎从不考虑儿童的感受,只顾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教育孩子,忽视儿童是正在成长中的家庭的一员,不根据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的方式和要求,这就导致许多家庭教育出现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的效果。2. 家长重智、轻德、轻情感许多家长出现重智、轻德、轻情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按照应试教育对孩子进行要求,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什么都不要管,不要想那么多,只管专心学习就行!”在中国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3. 对孩

15、子过于溺爱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自立、自理、自强、自主的培养。大家肯定对这一场景并不陌生吧:到临近上下学的时候,各小学门口便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家长却挤在教室里给孩子抄作业,轮到孩子值日了,还要给孩子打扫卫生,然后提起孩子的书包;而孩子们手里却拿着棒棒糖或冰淇淋,大摇大摆地走在家长的前面这就好比是种田施肥,不了解庄稼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只知一味的把什么肥料都往田里倒,结果只能是毁了庄稼。4. 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已数不胜数,择校热、家长咨询热、请家教热、辅导热、出国咨询热孩子在这么繁重的功课下“大呼减压”,家长也只会期望很大,代价很大,失望不少。三、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一)学校方面 1.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代将来能否成长为国家和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