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48976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考点二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闭关锁国 虎门销烟 广东 香港岛 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 打开中国市场 法国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俄国 公开勾结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考点二 旅顺 台湾岛 重庆 杭州 内地 民族资本主义 商品输出 义和团运动 东交民巷 反帝 北京到山海关 半殖民地半封建

2、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 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 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 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 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 因此是 片面 的 单方面的 易错辨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图解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易错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图解历史 义和团 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漫画解史 提线木偶 考法1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 考题1 2016

3、 四川乐山三模 鸦片战争之初 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 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外国公使要求驻京 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 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 1 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 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 注目世界 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 4 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

4、转型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法2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题2 2017 广西桂林 崇左模拟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 中外日报 指出 我们在以前 指洋务运动时期 还讲什么自强 求富 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答案C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 政治上 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2 经济上 出现了振兴实业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 3 思想上 先进的中国人认

5、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 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走资本主义道路 考法3从 朝贡体系 到 不平等条约体系 史料一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 琉球 安南 暹罗 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 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 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 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廷将 厚往薄来 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 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李云泉 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史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 对他们来说 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 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

6、前提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 从 南京条约 签订开始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 从 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 史料一概述了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 礼仪及主要方式 根据史料一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提示内容 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 通过礼仪体现中国 天朝上国 地位 厚往薄来 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 评价 体现了 天朝上国 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性 并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

7、史料二介绍了国际法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根据史料二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提示特点 成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 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 体现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影响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1 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 华夷观 思想 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 朝贡 册封 是其基本外交模式 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 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 朝贡体系 影响下 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 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

8、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 南京条约 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 不平等条约体系 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 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 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 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 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 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其次 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互派外交使节 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 再次 不平等条约体系 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考法4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西方列强的侵略 史料回顾历史 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 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 即使没有鸦片

9、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 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 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 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确实 亚当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 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 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 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 不幸的是 清朝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 因此 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史料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在于鸦片 而在于中西观念的大相径庭 试结合所学知识 综合评述史料中关于鸦片战

10、争爆发原因的观点 要求 围绕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提示 1 观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明的碰撞 鸦片是直接原因 2 理由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是中西方在国际关系 贸易和司法管辖等观念方面长期冲突的必然结果 如在国际体系上 中国朝贡体系 讲究尊卑有序原则 英国外交往来体系讲究平等原则 在国家类型上 中国封建王朝统治 英国民主政治确立 在治理模式上 中国人治 英国法治 在经济模式上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 在经济观念上 中国重农抑商 英国自由贸易思想 在思想观念上 中国思想专制 英国思想解放 在外交体制上 中国

11、闭关锁国 英国海外扩张 1 从原因来看 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 是它们开拓殖民地 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 攫取侵略权益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 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 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 是资本输出导

12、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3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外 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 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 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 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 2013 课标全国 29 1877年 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 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 又在美国旧金山 日本横滨 神户 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 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

13、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 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 答案C 2 2016 课标全国 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洋务运动期间 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 如北洋 南洋 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 故选C 清政府还没有 完成 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仅仅是 开始 排除A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 排除B 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 不会进行援助 排除D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