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04509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世族作为地方精英的身份也在发生转变。在传统时代,他们主要被称为与科举功名相关联的“士绅”,主要活动是筹建善堂善会、义田义庄、会馆公所,书院义塾,编修方志等。到了清末新政以后,文化世族又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新式学堂教育等活动,科举的废除,实业救国的倡导,使得传统以科举功名确定的士绅身份,逐渐蜕变为以经济实

2、力和文化影响力为评价标准的绅商,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

3、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与国际化程度都是传统城市苏州所无法比拟的。一些头脑较为灵活的世族子弟也与时俱进,进入国际化的上海大都市。在这里,这些世家子弟不仅获得了谋生的机会,而且同时在上海调适自身,逐渐适应上海生活,从苏州吴湖帆在上海的生活与交游就可以看出苏州人对上海的倾慕。当然,苏州人始终没有抛弃故里的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他们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并在新的都市空间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以增强其在大都市的生存竞争能力。传统时代的文化世族,除了应举考试而必须掌握儒家经学之外,大多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各有专长,许多家族如吴江叶氏的诗学,沈氏的戏剧等,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往往形成某种学术流派。近代

4、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特别是清末新政以后,立足传统而融汇西学的“新学”,开始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学者所积极追求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这一求新求变思潮发展的升级版。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求新的思潮中,文化世族在继承家学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观念,从而开创出新的局面。这样,文化世族也在迅速转型蜕变,大多发展为新式的专业科技世家,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但就家族群体而言,传统的文化世族逐渐消逝。这种消逝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家族组织衰落和内在的家族精神衰退,即世族的社会担当意识逐渐淡化乃至消失。(摘编自徐茂明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转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5、A.清末新政后,文化世族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等活动,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B.儒学在废除科举后首次遭遇全面危机,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C.苏州文化世族十分看重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在江南各都市建立起同乡组织。D.科举和儒家经学对传统文化世族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形成某种学术流派影响很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指出文化世族在社会转型中身份转变,再从清末新政的影响及文化世族的蜕变等角度分析。B.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型时,主要从“传统时代”与“近代以来”两方面进行分析。C.文章用川沙黄氏世家的例子论证了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动摇了传统

6、社会结构的根基这一观点。D.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转型蜕变时提及“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体现出辩证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绅”与“绅商”都属于文化世族,但是确定两者身份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B.清末废除科举,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对文化世家的转变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C.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D.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

7、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

8、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

9、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

10、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

11、,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4.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B.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C.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2、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B.李娥媖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C.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龙头笔挂 李 艳傍晚

13、,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年轻局长郑嵘走了进来。“周局,我来帮你收拾吧!”郑嵘说着就蹲下身子帮起了忙。“不要叫周局,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以后就是个平民小老百姓,还是叫我老周吧!”郑嵘笑笑说:“那就叫您周叔。”郑嵘看到纸箱里装满了书画和毛笔,便说:“周叔,听说您是省书法协会的泰斗,我从小也喜欢书法,以后要常回来指导。”“哪里哪里,只是小爱好,不值一提,相互学习。”郑嵘看到靠窗的书案上还有一架笔挂,就拿过来说:“周叔,这也是您的吧?”说着,就另拿了只盒子装。老周拦住了他。“郑局,这个留给你吧!”郑嵘停了一下,仔细看着这个笔挂,非常古朴的龙头造型,质地也非常不错,像个老物件。“这么好的笔挂,怎

14、么就不要了呢?”正忙着的老周听他这么一说,也停了下来。从郑嵘手里拿过来,透过眼镜仔细地看着,双手摩挲着说:“这是个好东西呀”多年前,老周刚刚到这里上任,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所以就自费订制了一张书案,放在自己办公室的角落,供自己工作之余练习书法。有一年,周局参加了全国书法大赛,他的作品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轻松地闯进了决赛。在决赛名单里,周局看到王鹤立的名字也赫然在册。他很熟悉王鹤立,在各级书法赛事中,两人既是书友,也是对手。那些年,周局一直被王鹤立死死地档在第一名的后面,这顶“千年老二”的帽子让他耿耿于怀。经打听,决赛的评委中正好有多年前教过自己书法的老师。在单位中一向廉明的周局寻思

15、着,这些年一是工作忙,二是自己把工作之外会友的时间都用在了练书法上,确实有好多年没去看望老师了,他便打算借机去拜访下老师。于是他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了一架鸡翅木的龙头笔挂,连夜送到老师家中。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用明说老师也明白周局的来意。头发花白的老师当着他的面打开了包装,仔细地看起了笔挂,不住地夸赞着:“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周局一看老师喜欢,心里正在窃喜,不料老师把笔挂往桌上一放,问他:“小周,这笔挂花了不少钱吧?”“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收下。”老师这时一脸严肃地说:“这白质黑章的龙头鸡翅木笔挂,我当然喜欢。鸡就是吉,这本是你的吉,你送给了别人,你便失去了吉

16、呀!”周局一听这话,感觉有点不对劲。老师指着笔挂说:“你可知这笔挂的含义?”周局摇摇头说:“老师,除了挂笔还有什么含义呢?”“这基座代表基,这中间镂雕的立柱,代表础,这立柱上镂雕的三段龙云,代表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昧,三昧在梵文中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意思,也是暗示练书法的人在练习时要一心清净,不起杂念的意思。这横架上两端气宇轩昂的双龙头,叫龙抬头,代表的是一个人旷达向上的龙头精神。如果一个人的基础都没扎牢固,这龙头永远也抬不起来呀。还有,这龙肩上的五个小挂柱,你知进是干什么用的?”周局尴尬地笑着说:“老师,这小木柱不就是挂笔的吗?”老师的脸更严肃了。他起身从书案上拿来一根毛笔,往小木柱上一挂,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