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2704388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试题第部分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2.春秋时期族刑(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

2、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度4.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宣扬君权神授C.树立专制权威 D.制造暴政依据5.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

3、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6.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7.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

4、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8.阅读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对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分析正确的是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万人6000人501人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蛊惑青年A.民主阶层扩大 B.采用间接民主 C.国家权力滥用 D.贵族政治强化9.雅典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是雅典公民大会召开的地方,该山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露天剧场上,能看到伯里克利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

5、席团座位。雅典卫城的设计A.是希腊特色建筑典型代表 B.彰显执政官等人的尊严C.便于陪审团监督司法审判 D.方便了公民与城邦事务10.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 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 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11.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这说

6、明英国宪政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12.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A.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C.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13.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是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

7、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该宪法A.并未建立真正民主制度 B.是君主派的胜利C.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D.强调分权制衡14.俾斯麦设想既能保持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1871年帝国宪法加以定型,最终形成德意志新体制。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15.史家认为,1871年的德国宪法,“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主要是由于该宪法A.不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

8、利益要求C.没有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D.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16.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做过如此评价:“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判断巴黎公社A.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C.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D.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17.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

9、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C.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8.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19.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

10、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20.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A.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C.民国初年的外交受制于实力 D.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21.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

11、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22.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出该段历史属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3.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

12、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24.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5.1936年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

13、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A.蒋介石已经预见卢沟桥事变的发生 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26.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27.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已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C.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