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40936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微专题(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 第七章古诗鉴赏 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有两点外在的 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 作比较 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 风格 题材 体裁 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 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 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中同一 炼字 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的比较等等 因此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整体把握 知同辨异 知同 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 相似的东西 辨异 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 也好 辨异 也好 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 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 形象异同比较鉴赏1 2017 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 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 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 山桥树杪 注 行 登高万井出 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 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 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 树梢 鉴赏 鉴赏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词句清丽 景象雄伟 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 说在暮春的黎明

3、诗人行经巴峡 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 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 晴江边有浣衣的少女 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 江面上舟船聚拢 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 遥望江岸远山 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有人认为 万井 是指千泉万涓 而不是指千家万户 因为以巴峡的地势 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 也有道理 可备一说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 因为身在异乡 难免有思乡之愁 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 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 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 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 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 在内容上都是写景 很有特色 诗人既好山水 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

4、物 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晴江一女浣 水国舟中市 等句子 写出了诗人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 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 桥过树梢 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 登高万井出 眺迥二流明 使人视野开阔 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 不同的方言俚俗 相同的莺啼鸟叫 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 此地虽有山水情趣 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 思念之苦 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 但总的说来 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同样是描绘山峡 晓行巴峡 与下列诗句相比 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 秋兴八首 答案 晓行巴峡 所

5、用的 晴江 浣女 朝日 鸡鸣 水国 万井 等意象 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 色调明丽 诗人置身其中 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 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 猿鸣 玉露 枫树 等意象 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 色调凄冷 情感悲苦 答案 解析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 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 即意象和情感 解答此题 首先应该找出各句诗中出现的意象 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 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 猿鸣 猿鸣极哀 诗人通过猿的叫声 渲染了巫峡的凄清 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中 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 玉露 枫树林 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

6、的凋零衰败之气 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 描写三峡 选用了晴江 浣女 朝日 鸡鸣 水国 舟中市 山桥 万井 二流等色调明丽 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 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 从诗歌最后一句 稍解别离情 可知 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 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 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 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 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鉴赏 唐诗鉴赏这是一

7、首七言律诗 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早春二月 乍暖还寒 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 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 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 春色满原了 最先透露早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 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 不仅立意新 而且足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春光 榆槐 高度概括 点明题意 并领起下文 颔联 山好更宜馀积雪 水生看欲倒垂杨 乃全篇警句 紧承 春光 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 上句写远景 远山泛绿 依稀尚见斑斑积雪 色彩鲜明 更衬远山之葱翠 唯 积雪 方显 山好 下句写近景 春雨淅沥 溪流渐涨 不再枯涩 故生意盎然 两岸垂杨 日渐染绿 倒映水中 摇曳生姿 画面生动 唯 垂杨 方显 水生 此句与苏轼诗句 溪柳自摇

8、沙水清 可谓异曲同工 生 欲 二字用得巧妙 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 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 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 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 莺边日暖如人语 草际风来作药香 则又变换句式 调整描写角度 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 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 日暖莺声如人语 风来草际送药香 这样写也是好句 但诗人别开生面 以莺 草为主 以日 风为宾 以倒装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 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 让人自然联想到莺飞草长 丽日融和 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 如此另辟蹊径 方不落俗套 如人语 作药香 用拟人手法 以情笔写景 读来亲切 达到了情景交融 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 颈两联

9、 对仗极其工稳 遣词极为精当 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 疑此江头有佳句 为君寻取却茫茫 春光满眼 稍纵即逝 欲寻佳句 顿觉茫茫 其立意 与诗人另一名篇 醉眠 结句 梦中频得句 拈笔又忘筌 颇为相似 只不过 醉眠 宁静平淡 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 笔锋陡然一转 用一 疑 字引出 此中似有佳句 正欲纵笔撷取时 却又如雪泥鸿爪 难觅其踪了 空留下一片茫然 徒增惆怅 而这一怅然的感触 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 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 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 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 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 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 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而辞意之流畅 形象之

10、鲜明 一扫宋诗枯涩冷峭 偏重理趣之弊 堪称精品 统观全诗 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而辞意之流畅 形象之鲜明 一扫宋诗枯涩冷峭 偏重理趣之弊 堪称精品 苏诗鉴赏 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 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 二月视察杭州属县 自富阳经过新城 今富阳新登镇 时所作 首联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 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 他心里愉悦 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 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 特意为他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 就使 东风 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这一联诗 写 我欲山行 写春风吹断了积雨 新颖别致 饶有诗意 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

11、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 白云 树梢 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 并以 披絮帽 戴棉絮制成的帽子 与 挂铜钲 挂铜盘 分别比喻 岭上晴云 与 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 此前韩愈就有 晴云如擘絮 晚寄张十八助教 周郎博士 的诗句 但苏诗用 披絮帽 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 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的 较为贴切 形象 生动 诗人以 挂铜钲 喻 树头初日 也基本上达到了 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 语言生动 诗意盎然 出句 野桃含笑竹篱短 重在描写 野桃 对句 溪柳自摇沙水清 主要是刻画 溪柳 前者以 野桃

12、含笑 这拟人化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 而以 竹篱短 三字侧面烘托 野桃 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翩翩起舞 写活了 野桃 溪柳 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 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 乐 字 雨过天晴 春暖花开 景致优美 令人心旷神怡 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 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 你看西崦 西山 人家又是煮芹 又是烧笋 忙着春耕 其乐无穷 这首诗意境优美 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散发着泥土的馨香 生活的气息 组成一

13、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唐诗的 莺边日暖如人语 和苏诗的 西崦人家应最乐 两句诗中都写到 人 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写到的人是广义上的人 是比喻 比拟 的对象 诗人用比喻 比拟 听觉等手法 表现郊外景色的美丽 抒发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苏诗提到的 人 是特定环境中的山间农人 他们在春天忙着耕种 表现出山村生活的生机勃勃 寄托着诗人向往农人生活的情感 答案 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 一是形象内涵 特点异同比较 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 特点异同较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意象 主要指景象和物象 内涵比较 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 对于前者 先要看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 如上面第1题

14、关于意象方面的比较 再主要是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 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 对于后者 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 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 求异 比较 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 状物 造境 抒情 结构方面展开 点拨关键 二 词语比较鉴赏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鉴赏 鉴赏诗以对偶句发端 既工丽 又跳脱 客路 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 点题中 北固山 作者乘舟 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 绿水 前进 驶向 青山 驶向 青山

15、 之外遥远的 客路 这一联先写 客路 而后写 行舟 其人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与末联的 乡书 归雁 遥相呼应 第二联的 潮平两岸阔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 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 写得恢宏阔大 下一句 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彩 悬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 风顺 而用 风正 是因为光 风顺 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 风虽顺 却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 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 悬 这个 正 字 兼有 顺 与 和 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 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 还在于它

16、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 卷上 可以设想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老要转弯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 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 风正一帆悬 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 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 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 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 风顺而不猛 近看可见江水碧绿 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 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孤舟扬帆 缓行江上 不觉已到残夜 这一联 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这怎不叫身在 客路 的作者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 把 日 与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并且用 生 字与 入 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 江春 那江上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