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39611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8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件:10 第2课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素质提升 10 过秦论贾谊 课前预习 黄河 泛指一般河流 即 以之为 把 作为 认为 崤山以东 即东方诸国 指山东省 平常的人 中间介绍人 公证人 课内动脑 一 合作讨论1 本文从秦孝公写起 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 如秦穆公 写起 我的见解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 本文的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这一点 首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已经说明了 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 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 商君佐之 才开始有了 席卷天下 的行动 虽然在此之前 他已有了 地利 人和 君臣固守 的条件 2 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纵缔交 会盟谋弱秦时的地广人

2、众 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见解 对此 应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 反衬秦国之强 诸侯罗致人才 约纵离横 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 叩关而攻秦 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在写诸侯会盟谋弱秦时 极尽铺排之能事 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 并倍加称颂 再历数九国政治 外交 军事诸方面的人才 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 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活动的结果 秦国开关延敌 诸侯不战自困 所以 这里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 就越是反衬秦国之强大无敌 这是用的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5自段里与陈涉作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 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 引出结论 正因为在第2自

3、然段里极力铺写九国 笔墨酣畅 垫下基础 到第5自然段里 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 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 陈涉远不如九国 然而 功业相反 九国攻秦 何等艰难 陈涉亡秦 何等轻易 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 极写秦国之强 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 极写陈涉之弱 将秦与陈涉都向两极矛盾强化 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 悬念更为强烈 结论也更为有力 3 面对强秦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 弱秦 的 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 1 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被迫联合抗秦 招纳天下人才 订立合纵同盟 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 聚合各国的力量 一致对秦 六国阵营 一时人才济济 有众多

4、的谋臣出谋划策 有各方来的策士 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 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 2 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 这样 第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各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 第二可为后文所谓 攻守之势异也 张本 这里说的势如破竹的 攻 势 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 守 势相映成趣 彰显主题 4 第5自然段涉及了三种力量的对比 找出三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 我的见解 这三种力量分别是陈涉 九国 秦国 1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2 秦以区区之地 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各诸侯国相比 3 然后以六合为家 何也 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5

5、秦孝公在 攻 天下时 是否施行了 仁义 我的见解 贾谊所谓 仁义 仍然是孔孟所说的 先王之道 而不是法家的 内立法度 及纵横家们的 斗诸侯 对后者 贾谊在 过秦论 中 称为 酷刑法 高诈力 可见在贾谊看来 这并不是 仁义 贾谊认为 夫兼并者 高诈力 安定者 贵顺权 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这也告诉我们 秦孝公的 攻 不是建立在贾谊的 仁义 基础上的 6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的见解 所谓 攻守之势异 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 自然要对山东 崤山以东 诸侯采取攻势 逐步消灭它们 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 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 高诈力 处于守势 贵顺权 顺权 就

6、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 不施仁义 故而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 是对第三段 于是废先王之道 那些话说的 攻守之势异 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 贾谊的观点 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 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 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 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 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 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7 文章题目为 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内容 我的见解 1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2 文章第一至三段叙秦之兴 第四段叙秦之亡 这几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 但事实胜于雄辩 经过这几段生动的记述 读者

7、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的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 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 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 只是还未明确 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 自然令读者信服 所以金圣叹说 秦过只是末句 仁义不施 之语 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二 疑难探究对于秦亡的原因 众说纷纭 贾谊认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 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 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 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 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 主张儒法并用 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 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

8、去了民心 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 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可见 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 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 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 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课外认真 一 满分借鉴在人间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你该是生了怎样一副心忧天下的心肠 才让你一生颠沛流离 郁郁而终 战乱离散 居无定所 令弟也杳无音讯 秋后白霜凝重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流落遥远异乡 心心念念的还是故乡人 故乡月 你是不是还在担忧那战乱纷飞的地方 孤雁哀鸣 鼓声瑟瑟 我似乎看到你满面灰尘 瘦骨嶙峋地站在茅屋前 心力交瘁的你面对秋风卷走

9、屋上三重茅 秋雨进屋浸湿你破烂的草席 是不是文人的经历大都类似 你是想用行动告诉世人 你是那种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的人 就算你再穷困潦倒 亦不会独善其身 你都窘迫到什么地步了 这样的情境之下 还想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此舍身取义 大义凛然 虽说留得生前身后名 但终究还是苦了你一人 我觉得 如果我有李白这样一个挚友 人生在世不称意 时 我也会 明朝散发弄扁舟 就说天下大乱 民生疾苦 仅凭一人之力又奈若何 你也坚信 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终还是没有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迈与潇洒 若有空闲时 你不妨找李白蹭碗酒喝 听他海阔天空地讲高力士如何羞愤地脱下他的靴子 看他用

10、一只中了魔咒的酒壶 把自己藏在里面 把酒言欢 倒也逍遥自在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潇洒 乐天派的他总能感染你一二分 或者读读他的诗 就说蜀道有多难 人生艰难比起蜀道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读着你 想到李清照的那句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无须浮华装饰 万人簇拥 自是十里飘香 清芳孤赏 或许你也是那桂花 清新 细腻 绵长 不卑不亢 内敛而不失气概 多想在你的诗中读出一些乐观 或者为自己着想的东西来 你飘泊无依 还凭栏涕泗流 上天给了你悲天悯人的心肠 或许你本该如此 谁让你遇上了那个时代 心忧天下却报国无门 每一个流浪的人都有一个不安的灵魂 看到后人对你的评价说 你的贫困在闪烁发光 像一个圣者的烂衣裳

11、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发光的灵魂在漂泊 时代再黑暗也不会让你有厌世的情绪 一个时代的由盛转衰 各种悲凉落寞也没改变你的信仰 如果可以重来 我渴望你能生活在我所处的这个时代 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人人都能心怀梦想 砥砺前行 这个时代会给你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当然你的生活也不会再潦倒 命运也不再会坎坷 名师点评 现实中 读过几天书的人对杜甫杜诗多少都有点了解 考场上选择评价杜甫杜诗 本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还加上题目中要求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 更增加了难度 作者通过解读 月夜忆舍弟 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进一步具体化 形象化 更通过和李白的对比 一

12、度对杜甫的行为产生怀疑 大厦将倾 安有完卵 读到结尾 才恍然大悟 一切都是他遭遇的那个时代造成的 在今天 人人 心怀梦想 砥砺前行 成为时代主旋律 杜甫在天有灵 应能含笑九泉了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二 相关链接1 西汉政论散文西汉诸子散文可以分为政治和学术两类 政论文的作家有陆贾 贾谊 晁错 贾山 邹阳 枚乘 司马相如 徐乐等 其中贾谊 晁错和桓宽最具有代表性 汉高祖刘邦素来轻辱儒生 儒生陆贾常在高祖面前称说 诗 书 高祖骂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 诗 书 陆贾回答说 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 文武并用 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 智伯极武而亡 秦任刑法不变 卒灭赵

13、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 行仁义 法先王 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祖不怿而有惭色 于是命陆贾著述天下政权得失之理 汉高祖鼓励文人议论政治 促进了汉初政论文的兴起 并影响两汉 并成为一种传统 西汉政论文针对性很强 一是针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经验教训 缓和阶级矛盾 二是针对中央集权与诸侯王国的矛盾 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三是针对汉王朝与周边民族的矛盾 抵御周边民族军队的骚扰 保障边境地区的安宁 2 合纵缔交 相与为一合纵又写作 合从 战国时期 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 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提倡者为纵横家公孙衍 苏秦等人 最后

14、被连横计所破解 当时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实力最强 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的生存 一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争 第一次为公孙衍倡导 楚怀王主盟的楚 魏 韩 赵 燕五国攻秦之战 前318年 第二次为孟尝君倡导 齐湣王主盟的齐 魏 韩三国攻秦之战 前296年 第三次为信陵君倡导的魏 赵 楚 韩 燕五国攻秦之战 前247年 第四次是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 楚 燕 魏四国攻秦之战 前241年 合纵并不一定针对秦国 前288年 齐秦并称东西帝 苏秦劝齐湣王放弃帝号 前287年 赵国李兑 齐国苏秦倡导齐 赵 韩 魏 楚五国合纵抗秦 结果齐湣王出兵灭了宋国 引起列国的不满 将矛头转向齐国 前286年 燕 韩 赵 魏 秦五国合纵

15、攻打齐国 齐国几乎灭亡 根据 史记 苏秦列传 苏秦在游说秦惠文王连横不成后 转而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合纵之势形成 苏秦掌六国宰相印 然而各国之间也存在大小矛盾 苏秦因故被齐国人刺杀 合纵联盟随之瓦解 3 九州区划九州 又名赤县神州 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 商 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即成为古代中国大地的代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 即所谓的 九州 根据 尚书 禹贡 的记载 九州分别是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和雍州 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 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 晋 齐 郑 蔡 卫等 王之支子母弟甥舅 诸国及行周礼的宋 陈等中原诸国 到了战国末年在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朝将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共同称为 诸夏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等同 范围相当于汉地 又有 东夏 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