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03946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导语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

2、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二、作者、作品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

3、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

4、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4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

5、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上高中之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文章了,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

6、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三、 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

7、情波澜。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实际如同兄弟,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情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8、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四、研习课文内容 (一)、讲读课文一、二、三段。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为谋生

9、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

10、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二)四六段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六段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11、明确: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三)第七九段。

12、1概括段意答: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四)讲读课文第十十二段。 1概括段意: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五、课文总结。 1、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

13、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叔侄情深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噩耗传来

14、(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祭奠亡灵3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抒发了哪些悲情? (1)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当时,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2)悲叹家族人丁不兴。韩愈作为一个封建文儒大家,家族观念在他的脑海中必然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道不旺,香火不盛”对封建士大夫而言无疑是最值得沉痛的事,而当时韩愈

15、的家族可以说一直是很不兴旺的。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3)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生命如此脆弱,所谓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到哪里去找?一切终归虚幻,一切终归无常,一切都是无知。想我韩愈半世劳苦、碌碌奔波又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侄儿弃我先去,于他也许并不痛苦,可是生者呀,却要时时刻刻将亲人亡故的沉痛在有生之年细细咀嚼,真是生不如死啊!老天哪,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会比较满意呢?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肯放过我呢?莫非真的是“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